|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0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写作文一直是同学们最害怕的一项学习内容,往往是“谈作色变”。而作为老师也对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感到很伤脑筋,无从下手。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家长和老师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给孩子报各种形式的作文辅导班,甚至让学生死记不同类型的文章已备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可效果并不令人欣慰。
为什么作文教学这么难?这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节随机的作文课不仅让我体验到一点成功的喜悦,也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只要善于观察,任何孩子都能写出好作文。现在同学们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和做作业上,每天重复的是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还有很多孩子在放学后和难得的节假日里也要参加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满。他们脑子装的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需要考试的科目,就是各种家长安排的学习活动。对季节的转换,天气的变化,植物的生长,这些自然变化熟视无睹,对自己的喜、怒、哀、乐缺乏思考,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漠不关心,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几乎毫无所知,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这些生活实践细致观察,没有情感的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写作时感从何来,情从何发?因此,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首先就强调了要“多看”。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这些都说明:要想提高写作的能力,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观察,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大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没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写作来讲,生活中值得写的内容有很多,自然的变化,身边的突发事件,参加的集体活动,身边的社会现象……可以说处处都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有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看似普通的生活,帮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可在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教师要按计划,按顺序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不得不“中规中矩”按照课程表或教材的编排上作文课,从而得不到引导学生观察的良机;另一方面,写作的灵感往往是刹那间迸发出来的,没有较长的保质期,往往是当遇到较好的写作题材时,因为缺乏了教师有效的指引,孩子们未形成认真细致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情感得不到及时捕捉,从而错失写作良机,随后这些好的写作素材便很快被他们忽略、遗忘。
当作文课上,我们埋怨孩子们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假”、“大”、“空”时,是否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自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呢?“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作为一名真正有责任心的教师,要想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就要善于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观察习惯,用一双双慧眼从普通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异”,发现“乐”,发现“悲”,用生活的百味去碰撞他们的心灵,激起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他们写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也提出的明确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高年级年级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这再次说明了要想提高写作的能力,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观察,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所以在难得的写作契机前,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轻易放过,而应该把引导观察与作文课,与写日记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参与活动,去有目的地观察,就能充分地感受,因此他们的内心就会被充实的满满的,达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时的作文教学就会实现“要我说,要我写”为“我要说,我要写”的转变,这时候无论是让他们说,还是让他们写,都是帮他们打开情感的闸门,这时,写作自然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心灵小溪快乐的流淌,自然能够下笔千言。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慧眼,就有了一颗会时时刻刻因这个世界的精彩而激动,发热的心,那么笔也就会和心相连,这枝笔就会在纸上飞舞。此时,我们还愁什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提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