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634|回复: 2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



广东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 夏元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除了上述这种以历史事件导入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其二,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在上课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1)有哪些内容?这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2)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就会去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者是自己在课外学到的知识。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其三,语言生动化,教具直观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配上直观的教具(如挂图、录音、电影片段等),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四,指点方法,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使学生会记、记熟,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1.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2.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历史主题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清末的“门户开放”进行比较等等。



4.联想记忆法



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的记忆方法。如《天津条约》可记作“公开行贿”。“公”是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是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行”是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是(与钱财有关)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可简化为“钱”;②要求清政府严禁人民反帝,可简化为“禁”;③允许外国驻兵于中国铁路沿线,可简化为“兵”;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可简化为“馆”。这四项内容可简化串联记作:“前进宾馆出新丑”。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开放宁波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割地香港,化简后可串联记作:“宁(宁波)上(上海)广州,不(福州)下(厦门)香港”。



5.提炼“核心词”法



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如: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3.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总之,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浅议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中心学校 曹军飞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历史插图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插图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描绘法除以爱憎情感感染学生外,对于古建筑工程的插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诗文,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赵州桥》桥型优美,结构新颖,很像古人所说,如出云初月,雨后彩虹。可用宋人杜德源诗“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和明人祝万祉诗“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句子,增强这一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二)联想法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插图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

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

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

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

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 》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图示教学对于任何学校任何条件的班级,都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它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方面,充分达到历史现象的再创造境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等,所以不断探索和总结图示教学法,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延吉市第四中学历史组 袁军令





摘 要: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的老套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去钻研教学,设计教法,教师可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恰当地引入新课,使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增强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关键字:历史教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导语;教学过程;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使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扎实根基和保证”。没有教育的国家难以发展,没有创新的国家难以兴盛。作为新时期下的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思考得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从基本做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自然对于知识的掌握会得心应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实施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或者兴趣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多掌握相关知识,把课本中的原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讲出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而关于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导语过程中,趣味教学法的适用尤其重要。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乐章的 “前奏”。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境、切入主题等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或提出问题寻求解答;或者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者运用对比引导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都知道明朝航海家郑和,他从1405年到1433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率领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一次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后,突然遇到暴风雨使他们迷失方向,大家都惊慌失措时,郑和不紧不慢地拿出一样东西看了看,然后吩咐舵手向左前进。”请问,郑和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的答案纷纭,而我就趁势引入: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内容中就有同学们想知道的答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看看郑和究竟拿出了什么!



这样创设悬念,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上的同步,有利于教师授课时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说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兴致盎然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由此可见,引言至少有两项功能:其一,创设覆盖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产生认知本课的需求;其二,提出具体问题,作为学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起点。例如:讲《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的引入课题。



但是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对象的广阔、遥远;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接受既有多样性又存在差异,因而历史课的“导入”无论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都不可能千篇一律。



第二,在授课过程当中,也可以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适当引用一些谜语、对联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另外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例如:讲授《勃兴的中华文化(二)》这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战国末年楚国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政治活动,感悟其爱国精神,我讲了湖南汨罗江玉笥山上屈子祠的楹联:



哀怨托《离骚》,生面别开诗赋组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湘汉人



显见屈原把爱国报复寄托在《离骚》当中,而《离骚》又开创了一代楚辞体诗风,其爱国精神激励着“汉湘”民众。



通过对联,第一,吸引了学生向深探究其内在含义的究竟;第二,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诗话的优美,受到文化熏陶;第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将授课过程转化为探究过程,趣味盎然,可谓一举数得。但是要注意,调动兴趣的内容要切合实际,既要讲究活泼新颖,又要能让学生融入情境。比如:讲授《合同为一家》时,引用唐太宗拿谜语考禄东赞的典故,可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禄东赞,老师出题,看看哪个禄东赞更聪明!通过这样的情景假设,可以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结束课程使也可以运用趣味性教学法。如新学期新章节的绪论课,历史教师可以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除了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外,在结尾时,不妨展示其中一两个有趣的“片断”或者精彩的“镜头”,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理解性较强的内容也可以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总之,在探寻新课程教育方向,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恰当地运用趣味教学法,会给历史教学增添不小的魅力,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沧州市颐和中学(一中分校) 刘国良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学习。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在体验中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浙江衢州柯城区巨化中学 陈英





摘 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体验;建构知识;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第一次接触历史,对古今中外发生的历史事件都相当陌生,就教材中的内容和情节很难让历史完整地重现,严重影响了教学。借助课外形式多样的历史书籍,针对教学内容同步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自己来讲是有效的途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分钟看历史”这个教学环节,就是笔者针对历史教学学情探索出的一个典型的教学情境法。它是通过学生课前备课,以讲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的形式,替代老师完成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的想法。



一、体验教师备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在指导学生备课时,强调采集历史故事的生动有趣,并形成详案。学生备课热情很高,翻阅大量形式多样的书籍,如讲“赤壁之战”时,学生就讲了诸葛亮 “草船借箭”的故事,讲“商鞅变法”时,学生就讲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不仅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甚佳。



二、体验教师上课,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常言道:好的开始,便成功一半。导入新课是历史教学激活学生内驱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或运用故事、游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因动情而要学,或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因探究而要学,或通过典型事例,贴近生活实际致使学生因关注要学。“三分钟看历史”这个教学环节就运用了这一原理,弥补了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不足,重新确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与本堂课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模拟教师上课,充分利用讲台,黑板,粉笔,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设置一问一答,让同学回答自己的问题。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上课的热情和创造,奉献精神,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职业和尊重教师劳动的情感。这是在平时课堂中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



三、体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课后知识巩固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如上完商鞅变法后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一题时,作业只有两题,但我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是否可以问更多的问题时,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和探讨有了这样一些问题: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8.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0.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并通过课外资料的查阅,很好地回答了这些。这对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善教者,必善究。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一问一答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抓住知识的重点。因此,引导学生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毕竟是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灵活地掌握教师教育技能。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合作、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



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李 芳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推广,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也更注重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它包括校本、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利用,三大资源互相补充,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陶冶情操和树立崇高的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但更应注重的还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包括校本、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课程资源,这三大资源互相补充、合理利用,共同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



一、校本、社会资源的利用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所以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是有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校本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还包括图书室、实验室、校园环境设施;也包括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如今天学校环境、设施,与前十年、前二十年相比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图书室,请教老师等途径,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观念上、生活上的变化,也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与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都城、功臣好友等,这些资源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取得学习资料、研究素材。可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或老师提出、或小组讨论、或个人制定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解决,完成研究课题,如:通过考察古代名城,可提出研究题目:“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北方人的性格为什么迥然不同?”。在我们校外就有一座抗日烈士故居。每年清明节,学生都会去听村中老人讲述他当年的英雄事迹。这就是最现成、最形象的研究材料。另外,还可通过“本乡镇的历史变迁”等题目,利用身边材料,挖掘历史内涵,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校本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还有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源,历史题材的广播影视覆盖面广、更新、更快、更形象、趣味直观,集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特别适合中学生,并且影视节目一旦播出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节目,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大增,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结合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影视:如“三大战役”、“中原突围”、“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等,学生自己就会沉思,教师再加以点拨,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学生在感受庞大、宏观、壮烈的画面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历史的真谛,感受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开辟了更广更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方便。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研究学习拓宽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解决了图书馆资料的局限性,影视信息的片面性,使研究性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增强了实效性。



例如“诺蔓底登陆战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中,通过让学生查阅电脑资料,了解到更多的二战具体史例,利用因特网中的搜索工具,搜索关键词“二战”+“1944”+“形势”的相关内容,通过剪辑,教师总结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问题:“盟军是如何准备的?为什么一开始受挫?”。经过学生分组研究、搜索,得出答案,最后,自主探究“诺蔓底登陆对统一台湾的启示”。水到渠成还可进一步拓展题目“如何尽快和平统一台湾”。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诺曼底登陆战对祖国统一的启示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材共四册中国史,二册世界史,特别到初三阶段,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例如,我们教材是按历史发展进程讲述的,而每一时期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互为依存,密切相连,一定的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文化则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文化也对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问题,就可为学生提出很多研究性课题:“唐朝农业取得创新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元朝疆域最大,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如何评价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等等,利用教材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探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这里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次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等一系列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学习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实施,认识到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加深对今天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他课程资源:录音、录像、直观教具、实物,各种光盘资料等,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专题录像“辉煌八十年”、“新航路开辟模型”等,都有利于学习研究渠道的拓展。另外,学生也可在研究学习中自己制作模型、教具,例如绘制“南北战争概况表”,制作“筒车”、“土电话”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更了解到发明创造的艰辛,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合理利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资源,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历史教学课堂改革

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古龙岗中学 尹梦雪



   


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这必然要求我们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本文力求反映教师如何从实践中去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从“探究式 ”的含义、反映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应用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侧重“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强调了应注意的几个环节。本文着眼于教学改革的实践,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培养突出人才,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主导;主体;启发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重要对策。时代呼唤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必然是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逐步升华和完善,过去“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正好适应这种需求,它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教学原则,适应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习材料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亲自去探索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



因此,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和学习条件。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应得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精神,



1、“探究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其任务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的。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塞到学生的头脑中。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都要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实际效果。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这课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共同学习的角色,避免了包办代替。例如我在讲《贞观之治》一课,先设计提纲: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哪位皇帝引用古人的话?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⑶谈一谈你对他的看法?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把握大局,把握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难克服,不可逾越的障碍,与学生平等、真正地去探索,这才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统一的教育规律。这实际上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学生意志的过程,即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真正体现教和学的统一,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学方法体现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要理解知识,使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离开教学过程的主体的学生认真思考,离开他们自身进行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错,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容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给学生如何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最根本地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挂图和电影片段,然后设计了思考题⑴有人说,“巴尔干半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个火药桶”,结合史实谈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⑵结合挂图和电影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⑶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参战的士兵,谈一下你的感受?这样就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问题提供条件,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这符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环节



1、首先应利用教师的“主导”优势,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的前提,是准备阶段。



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对探究某中事物或从事某中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个性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是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时注意留有余地地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常常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这课时,可这样问学生:“有人说‘唐玄宗如果不要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去思考,带着好奇心支看书,同时又给学生留有一个余地,自己去思考“唐朝为什么会衰落呢?”、“杨贵妃究竟有没有责任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可以用电视剧《大唐歌飞》等有关唐玄宗的素材和描写杨贵妃的诗歌,课堂上配放录音,用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仿佛回到当时的情景中。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其次应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注重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这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的关键,是突破阶段。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说明,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把学生导向学习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投影仪、录相机等)或让学生分组去讨论,让学生在独立的观察、分析、综合中明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这课时,学生自己去探索唐朝的衰落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唐末农民起义”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自己去分析,比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最后应对学生探索的结论进行总结,这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的升华阶段,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规律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看本质而不是只看现象,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去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我在处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归纳,最后让学生明白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则是在唐朝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仅是政治腐败的一个表现,况且杨贵妃也不足以把唐朝推向衰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最终明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浅显的认识,目的是想尝试性地在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就是“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探究式”教学方法正是体现和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正是体现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去实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具体应用。更新观念,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才能适应社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尹梦雪, 1997年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 200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古龙岗中学历史教师。1998年8月获县“优秀教学奖”,2002年6月获《初中生学习方法征文》县级辅导二等奖,2003年3月被大兴镇党委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2004年6月撰写的《六大板块教学方法例谈》荣获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论文大赛二等奖,2004年11月获县“优秀教学奖”,2005年7月获全县优质课一等奖,.2006年8月获全县“教学能手”的称号,2007年3月获全县教学“百人优秀班主任”的称号。

点评

作为一片好的文章总是想支持一下!顶了!  发表于 2013-10-21 2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2: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