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7-8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
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小学 陈桂程
三年前到乐清育英小学听课,带回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昨天看到陈传敏老师,想到了这本书,又重新阅读此书,觉得收获颇丰。
我常常觉得在听课中,课堂中的经典细节没来得及把握,一闪而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中的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把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做成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
书中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时,对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有个学生就写到:“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黒瘦黒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且通过运用掌握的更牢了,同时使学生作文能够言之有物。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同时通过展开丰富的、具体的、合理的想象,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
在《触摸文字的温度》一文中,看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一课的片段后,我深受启发:原来语言文字的温度、它们饱含的情感是可以让学生这样体会的。薛老师让学生自读,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受到的“爱如茉莉”的细节和语段,并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读了“爸爸直奔医院------”这一段后说:“从‘直奔’这个词,我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此时薛老师随即板书“奔bèn”和”“奔bēn”说:“有什么区别?查过字典吗?”学生立即回答:“bèn是有目的的,bēn是无目的的。”此后薛老师又总结道:“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奔字就体现了。‘嫦蛾奔月’中的‘奔’应该念‘bèn’表明嫦蛾是向着月亮去。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多音字的讲解,我往往是孤立的,将其突出来强调,殊不知此时的灌输式的学习已经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在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找出微妙之处,但是总感觉有刻意的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那么顺畅、紧凑而又水到渠成。
纵观这些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一个个经典细节,无不彰显出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灵活的教学技巧以及饱满的精神状态,在细枝末节中闪烁着教学智慧的灵光。同时,看到书上多是老师的教学随笔,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也令我感动。细节犹如山有小口,一定走进去,就别有洞天,值得我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