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5-30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二)报答父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学生的感恩之情应见诸于行动中,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班主任应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小事,一句温暖的话语无不是对父母的报答。所以我利用假期布置给学生一些任务:为父母做一个菜;为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做一次家务。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有的学生说:“做这些事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报答父母了。”家长也说:“孩子们的举动令我们非常感动,也觉得很欣慰。”这样的活动不能偶然为之,应长期坚持下来。这样学生才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及时鼓励
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摒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所以从家长和老师方面都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所做的感恩行为及时鼓励,而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孩子的感恩之举。有些学生常向我反映,在提出给妈妈洗脚时,父母说:“不用了,把你自己的事干好就行了。”这样是不可取的,孩子的感恩之心会淡下去,最后成为漠然。家长应对孩子的举动感到自豪,让您和孩子都享受到关爱的温暖。从老师这方面也要对学生加以鼓励。我利用班会把家长请来,讲述孩子孝顺父母的事情,让学生与家长都觉得骄傲。
二、培养学生用感恩之心对待他人
(一)应有感激之意
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在带班过程中发现总有一些孩子把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对老师的帮助尤为如此。老师帮他捡东西,帮他拿药,帮他买饭,他们没什么表情的接受了,没有一声谢谢。为此我在班会上开了一个讨论会:主题是对于老师的帮助用不用说一声谢谢。学生各执己见。说不用的学生认为老师是自己人,还那么客气干吗?用说的学生认为对于老师更应尊重,要表达谢意。我最后说:“感谢有的同学把我作为自己人,可自己人也需要你们的感激,除了师长也包括自己的父母。这是对他人帮助的感谢,体现对别人的尊重,更是自身修养的体现。讨论会后学生改变了做法,别人的帮助,他们会表达谢意。也意识到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每次他们从我手重接过批改的作业都主动说:“谢谢老师。”
(二)应能铭记于心
学生对他人的帮助忘得很快,问起曾给予你帮助的人和事时总是想不出。其时同学间的帮助每时每刻都存在,借橡皮,借钢笔,讲难题等等。但是学生没有用胸怀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些事,所以根本不往心里去。老师要引导学生不忘他人的点滴帮助。所以我在班每周都评选出“助人之星”让学生列举同学的帮助,集体评选。让学生能铭记别人的帮助。
(三)应会回报
古书《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恩欲报,报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话强调的是要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就是回报;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说的就是加倍回报;人与人之间,要拥有一份真正的、牢固的感情,就必须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父母深深的爱、师长谆谆的教诲、朋友的关心爱护都需要我们用心回报。而现在的许多孩子面对父母的爱而“心如止水”。他们不知道感受爱,更不知道回报爱!
针对孩子们的状况,我开展了一次班队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里记录一周内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然后用了一个小时在班里交流。那一天,孩子们说得很热烈,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那颗“爱”之心已经苏醒。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一些描写父母对子女关爱的诗歌和小短文,集体阅读。通过了这次活动,孩子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总之,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将来爱事业、爱国家?让孩子学会感激,懂得感恩,不但对于孩子人格的完善、家庭的和美,甚至对社会的和谐,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让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暖如春,美如画。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辅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