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学期三年级英语科教学工作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眼间,本学期本班的英语科教学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并在期末水平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对比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成功地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提高语言信息输入的质量,推动学得与习得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表达、交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但要遵循上课的规律去引导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势语言,培育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创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学句型“Can you … ?”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小猪、小狗、小猫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然后说:“Can you swim? ”…,再扮演一名读书郎,然后说:“I can read.”,这时有的学生也能高兴地唱起歌来,并且说:“I can sing.”,有的学生翩翩起舞,并说:“I can dance.”。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感受了英语教学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在语言实践情境中创新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把课文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例:在教“Who’s he/she?”的句型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将事先在校内录制的音像播放,同时指着其中的人物问学生:“Who’s he/she?”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就会有回答的欲望,有学习的动机。然后再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家的全家福或家庭成员的照片,学生之间作对话练习。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他们想尽办法运用语言相互沟通,这时教师把他们急需的英语教给他们,他们就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
  四、创新教育技能 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技能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学的效果。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新世纪外语教师所具备的基本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再是单一的教具,而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能把教学内容的图像、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创设语言情境,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通过图形、声音、图像来表现教学内容。如学习句型:“Is this a dog ?”时教师制作了一系列的动画:森林里一群小动物在欢乐地唱歌、跳舞,师问:“How do you feel ?”生答:“Is this…”形象生动的教学,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其次发挥人机相互的功能。在英语口语操练中,通过多媒体创设逼真的模拟情景,让学生与机器进行交流,由计算机来判断学生的语音、语调是否正确。让学生问:“Is it a tiger?”“Is it a rabbit?”电脑就可根据不同的画面作不同的回答,如:“Yes,it is.” “Oh,you are clever.” “ Oh, no!”“ No, it isn’t.”再次利用多媒体进行抽象语言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的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一学期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不停地丰富专业、个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对国内外各种传统的和新潮的教学、教法,知已知彼,能够融会贯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每一课的不同特点,为自己的学生设计最佳方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6: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