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和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材简析】
  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本文由通讯改写而成,是一篇略读课文,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本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来组元,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新闻文体一般要求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本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研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体验、读写结合等语文实践,推进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 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性、注重语文教学的感性,以求达到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又顺应世界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潮流。本设计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尊重与帮助。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
    读准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
    在读悟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真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前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设计流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看课件金华新闻综合频道的广告──请支持国际救援。结合课前收集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
  2、简介“中国国际救援队”:
    这支队伍成立于2002年初,是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而组建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生齐读──(生自豪地齐读)
  4、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杰出表现吧!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以新闻、广告导入新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

    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三、再读课文,品析、体会、感悟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反馈:

   ⑴ 了解救援队的“处境”:

     出示: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生自由读──谈感受──齐读。

     出示“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臭气。”

    ① 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② 分析朗读感悟:

      想想哪些是重点词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③ 教师小结。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引导学生自己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也为体会其他情感做了铺垫。

   ⑵ 体会救援队的“真棒”:

     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① 自由读,划出队员们怎么做的相关词语。

    ② 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 。

      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在想 。

      当……的时候,他们在想 。

    ③ 联系当时环境再一次感受:

      幻灯出示句子,学生读,谈感受。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

      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④ 反复朗读体会:

      幻灯出示国际救援队救灾的有关图片。

      引:面对这样的国际救援队,你想说些什么吗?生自由发表感受。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由衷的话:“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读课题。

   ⑶ 感受搜索犬的“超强”:

     过渡:

     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

    ① 自由读读课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②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划出相关句子。

    ③ 同桌练说故事大概。

    ④ 推荐代表说。

     通过划、读、说、想让学生多感官、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兴趣得以维持,效果比机械练读要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四、拓展阅读 升华情感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003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提供紧急援助。北京时间2003年12月27日夜23点5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伊朗科尔曼省省会科尔曼市,这里距离地震中心巴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

    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 12月28日夜,中国救援队在进行了1天的搜救行动之后,才开始搭建营地。12月29日,在搜救过程中,搜索犬作为特殊的“队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月31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撤离灾区 。2004年1月1日上午10点,中国国际救援队回到北京,

    2004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灾难,夺走了10多万条生命。经联合国有关部门批准,中国政府决定派出国际救援队赴印尼进行抢险救援。

    搜索抢险分队队员不顾旅途劳累,冒雨搭设了帐篷,迅速展开了搜索工作。连长袁本航是搜索抢险分队的队长。他带领8名队员受命寻找掩埋在倒塌房屋中的遇难者遗体。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很多遗体开始腐烂,有的已经生蛆,尽管每位队员都戴了3层口罩,可气味仍令人窒息。但他们毫不畏缩,小心翼翼地把遗体装入专用的口袋,轻轻地搬运到遗体存放处。

    就在搜索抢险工作紧张进行时,灾区出现了霍乱疫情。为了防止传染,搜索抢险队员执行任务时不能喝水,中午不能在搜索现场吃饭。他们每天一早就出工,傍晚时才撤回营地,午饭晚饭并成一顿吃。由于流汗多,又不能喝水补充,穿着厚厚隔离服的多名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虚脱。那段日子,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各国救援队中,他们搜索和处理的遗体人均数是最多的。

    听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要返回国内,当地政府官员和群众带着水果等慰问品来慰劳他们,并纷纷称赞:中国救援队,真棒!

  2、回归读题。

  3、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4、推荐网址、自己搜索更多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也可以合作出一期手抄报。

    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速度快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新华网新疆巴楚2003年2月27日电在对新疆地震灾区进行灾后援救的队伍中,有一支队伍装备精良、操作规范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来新疆巴楚县地震灾区执行灾后救助是他们自创建以来首次出征。

  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于2001年4月27日,简称 CISAR(ChinaInternationalSearchandRescueTeam)。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三个部门联合组建,所有的队员都接受过国际救援的训练,拥有国际救援的相关资质。目前有队员200多人,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

  目前这支队伍的装备堪称世界一流,搜索设备、救援设备、动力设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等大多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仪器。世界上很多经济较发达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国际救援组织,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救援组织,现在拥有此类组织的国家还有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一个国家建立国际救援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2003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救援队立即赶到了灾区。联合国官员高度赞扬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就是讲我国国际救援队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灾的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生讨论、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救援队工作情况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什么?

    (队员们克服了疲惫,顾不上自己的休息,怀着满腔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刻投入到搜救幸存者的行动中)

  3、理解“交口称赞”“闻名遐迩”等词,知道搜索犬“超强”的表现也反映了中国救援队对救灾工作的尽心尽职。

  4、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总结

  读读课题,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六、读读“资料袋”后多了解一些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事迹

  资料:
  2003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提供紧急援助。北京时间2003年12月27日夜23点5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伊朗科尔曼省省会科尔曼市,这里距离地震中心巴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

  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12月28日夜,中国救援队在进行了1天的搜救行动之后,才开始搭建营地。12月29日,在搜救过程中,搜索犬作为特殊的“队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月31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撤离灾区。2004年1月1日上午10点,中国国际救援队回到北京。


〖板书设计〗

                  仔细

            不顾疲劳  坚持战斗  细心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搜寻

             “超强”──“救灾明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6: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