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修改作文多在老框框里循规蹈矩,通常的做法有三种:一是教师全批全改,花了很大的功夫,收效甚微;二是只作不改或改不及时,学生见自己的作文得不到及时修改,写作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很大挫伤;三是多作少改,大部分学生作文得不到批改,学生内心不满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放在“读”和“写”上。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数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范文,它在立意谋篇、遣词用句诸多方面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这些文章,即可提高其思想觉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发展想象、思维能力,又可丰富词汇,了解多种句式,积累典范篇章,逐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久而久之,读得多了,学生就能从比较中有所认识,受到启发,产生写作兴趣,萌发写作欲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则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句话有力地阐明了“读”和“写”间的密切关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谓前人学习语文的经验之谈,从而也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重在“读”,读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课文。
那么,如何读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是课堂上多角度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学生在读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借鉴,哪些形式可以模仿等等。总之,要“以书为书”,让课文充分发挥提高思想,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指导写作的作用。如结合“解题”教给学生审题知识,要求学生作文时注意审题,讲读中对“文题思想”、“选材”、“组材”、“详写”、“略写”、“篇章结构”等语言特点的分析,要有目标地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相应地进行作文的指导和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较熟悉,能触类旁通,容易受到启发;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巩固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作文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这比在作文指导课里用较多课外文章示范、引路要好得多。
如何写,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人及自我感受深刻的材料来写。同时,再密切围绕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文章才具体生动。写出有血有肉、激励感人的好文章。教师讲课必须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讲析一篇文章甚至于一个单元,都应先确立其写作目标。接着在讲析课文时,有意识地突出与作文有关的事一点,然后在作文中训练这一点,批改作文时着重体现这一点。这样做,才能使得“读”和“写”有机地结合。从学习课文,学习写作,学生会有章可循,能力会逐步提高。
“社会生活实践,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这一点教师切莫忽视。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间接地吸取课文中他人写作经验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炼素材,积累素材,强化训练,久而久之,即能达到“创作”之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