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5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  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本日:69 本周:366 本月:3754 总数:49510 ] [返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飞扬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育专家如是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而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呢?我认为具体应该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在阅读中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草原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不要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总结课文中,我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象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我露出了赞许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固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我也愣住了,不过马上想到办法,驾驭了课堂:“你真聪明,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联系实际来考虑,而且能表达出不同意见,这一点,我们要向你学习。”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一下他的想法对不对,并请每个人发表自己看法,这样,就把阅读分析进行了扩展。
小组讨论后,请小朋友们全班交流。他们发言踊跃,一位小朋友说:’他的话有道理,现在人们都捕捉青蛙食用,还有的人捉青蛙卖钱,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外,可能知道天有多大,但也多了一分危险。”另一个小朋友说:“现在人们大量使用农药,河水被污染,如果青蛙跳出来,会被农药毒死,还不如好好呆在井底。”……我看孩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意思也懂了,于是我总结:“刚才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现在人类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任意捉杀青蛙,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呼吁社会,要爱护青蛙,为井底之蛙跳出井外努力吧”孩子们都表示点头赞同。
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我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以创造自由,让学生异想天开,从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人之可所以能够力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德裔美籍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明确指出: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由此可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孩子的自主和独立。作为教师是教学生学会方法,而不在于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与现代社会对孩子自主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均很薄弱。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兴趣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依据这一点,在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于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是把他们当作“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二、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1、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⑴、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⑶、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默读文章中描写情景的句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应该相应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读中思考,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读不懂的就会一目了然,也就想通了。读完全文,还可能有学不懂的,就得到课堂上学,在老师指导下学,还要边读、边听、边想,原来学懂的可能会有新的或更深入的认识,原来自己学不懂的在课堂学习中,除解决原有的疑难外还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要通过再读书、再思考予以解决,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白杨》一文,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也能达到课本中的预习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如“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风沙成长起来。”学生预习时是难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在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意思。

⑷、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如教《火烧云》一课时,要求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的词语。描写形状的、描写颜色的、描写时间的。画出后引导学生适时运用,这样,既点击了该课教学重点,学生迅速感知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和瞬息万变的特点,又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⑸、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比如:讲读《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句就针对哪句谈理解;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自己感觉对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自己最喜欢哪句,就先把那句背下来…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讨论和背课文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课近结束,学之未尽。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了学生的感情,而且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材料。

        2、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了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由于内容多,课文长,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再如,如《圆明园的毁灭》这课,在理解圆明园的辉煌景观这段内容时,我们让爱好朗读的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展现圆明园的美好风光;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具体描述圆明园的奇丽胜景;让擅长书画的学生题诗作画,再现圆明园的辉煌。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3、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例如,在学习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西沙群岛为什么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那里?”“西沙群岛富饶表现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提的多好呀,四年级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 ,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我对学生说:自己再读读课文,了解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个问题,书上都有明确的答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解决问题)再如:查字典、词典,了解“富饶”的意思,(学生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独立完成)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西沙群岛的富饶表现在那些方面?”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他们开展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我还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

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在此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现学习方法有:先审题质疑,再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先识字辨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二次转化”。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活,变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如《落花生》一课,我先让学生学生审题质疑:①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②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花生,而一定是落花生?③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④作者借花生想告诉我们什么?⑤在写作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然后,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段细读,解决上述疑问。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了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5、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

总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适合自学,容易自学。

小学语文学科,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天文、地理、科技、自然、政治及各国的风土人情等。所以,语文课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伯克莱大学(USA Bekeley University)以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及奇特的教学方法著称于世。从而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然而令初到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惊讶的是,这所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竟然没有教材,教学内容是指导教师给学生规定的阅读文章和课后作业。学校并不规定学生的学习课表,学习计划也由学生自己制定,指导教师只对问题进行讨论。但对涉及的观点则不做是非定论,全部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做作业时,自己根据选题去选材,只要论证周密而富有条理,教师就将其判为优秀,绝少会有框框限制。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而富有创见。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伯克莱大学的教育宗旨只有一个,即创造一个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学习而自由创新。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培养跨世界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不仅要传授他们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

将传授知识的形式局限于教材、课堂和教师,这是一种封闭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将极大地妨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僵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新世纪也只适应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变培养陈旧知识型人才为培养新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既深且博的多功能人才;变培养知识储存型人才为培养化知识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变培养少规格、低档次、小批量人才为培养多规格、高档次、大批量人才。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金子。这是新时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识字教学之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达到“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字义,并建立起音、形、义间的联系。要见形知其义,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而能书其形辨其音。”识字对加强学习普通话,强化口语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眼(看)、耳(听)、口(说)、手(写)综合调控能力。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学习效果,切忌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忌孤立识字。

所谓孤立识字也叫“离文识字”,也就是说脱离语言环境识字,单个字单个字地识字。这就可能造成能知其形、读其音,而不能知其义,更无法灵活地运用。识字教学应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即是在识词、学句、阅读中进行识字,做到识字活动渗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特别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多音字、多义字融入语境中识记效果会更好。

二、忌简单重复。

目前的识字教学现状中呈现出一些机械重复识字现象,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反复抄写生字,这达到了一定的字形记忆目的,但却忽视了字音、字义,这既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又不能达成识字教学的目标。因为识字教学更注重的是教给学生以识字方法,要能识用结合,简单重复的抄写,只能对字形的掌握有一定帮助,但也不免有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没有用心地去记,致使收效甚微,因此简单重复不可取。

三、忌教师包办。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识字教学中,切忌教师包办代替,面面俱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在识字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寻“识字规律”、“识字方法”。在识字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编顺口溜识字、拆分识字、比较识字、儿歌识字、替换识字、谜语识字、识字加减法等。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识字活动中,自己介绍识字方法,供其他同学分享,如有关餐具名的字与“皿”、“刀”有联系,与树木有关的字有“木”字旁。还有“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学习“姓氏”、“广告”、“店招”、“电视屏幕”中的字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识字。

四、忌忽视书写。

汉字书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书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品味汉字文化。若忽视书写指导,可能导致学生能闻音知义而无法书其形,字形间架结构不准确,失去汉字的美观。还可能使学生书写不流畅或“多笔少划”,这也就为以后的习作教学埋下“祸根”——写错别字。虽有人也强调识写分开,但根据现行教材编排情况来看,书写都是按梯度编排的,有些字是先在前面教材的语言环境中识记,在后面的教材中再练习书写,其目的也就在此,并且教材中也是先安排笔划简单的字。识写应有机结合,不能视“识写分离”为“忽视书写”。

五、忌低效游戏。

根据儿童特点,喜欢在游戏中学习,目前备受亲睐的游戏有“开火车”“走迷宫”“摘苹果”等。作为游戏在识字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巩固环节。但要注意游戏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来,时间上是不允许的,这就必须在游戏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活动后,再让学生在整个课堂的游戏中展示效果会更好,否则就达不到游戏的目的,课堂容量也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系统的学习语言的开始。笔者认为,一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据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研究统计,在人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的方面所占的比重最大,占45%,说占30%,读和写分别为16%和9%,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   一年级小学生听力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首先,要求做到“正确地听”。这主要体现在听话的姿势和态度上,即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说话的对方,集中注意力,不插话,耐心的听对方把话说完。其次,要求做到“主体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考虑对方说话的内容。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训练中来。    说,是用口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一年级小学生一般会在课堂上争着发言,但他们的发言往往是随兴而发,讲的话不完整,不规范。对此,一年级小学生说话训练最基本的先要学会“规范地说”,即用普通话说完整的一句话、连贯的几句话。第二,要求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明确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说之前有所考虑。    听与说,密不可分。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是检验听的效果、培养各种素质的重要途径。    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不但要会听,会说,还得讲究文明礼貌。因此,“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要让学生牢记心中,并适时运用到口语交际中。  
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的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1、以教材为依据,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       ⑴ 借助插图,想象“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课标实验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小女孩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她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宇宙飞船”“外星人”“人造卫星”等,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⑵ 借助插图,表演“说”。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如教学《想飞的乌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小鸟、乌龟的头饰,四人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乌龟飞起来的高兴劲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无奈、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表演不但复现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交际、合作的过程。     ⑶ 续编课文,填补“空白”。       学生是编歌谣的天才,教师千万不要设置框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如学完《我长大了一岁》后,让学生再续编一段,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首先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进步,然后用诗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小树,小树,看见我不要害怕。再也不摇动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小狗,小狗,看见我不要乱叫。再也不捉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我们的节日》(下册15单元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六一”对孩子们来说是快乐的、盼望已久的节日,我首先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尽情说笑,之后让孩子们仿照课文写。“六一”的白云飘飘的,“六一”的银河闪闪的,“六一”的小鸟欢欢的,“六一”的小草青青的,“六一”的小河哗哗的,“六一”的脸蛋红红的,“六一”的笑声甜甜的,“六一”的舞蹈美美的,……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对精彩的语句我及时的给予喝彩、鼓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填补课文中省略号的内容,想象“说”。如“马莎想了好多办法。她穿上妈妈的高跟鞋,有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儿……”《马莎长大了》。我让学生想象,马莎还想了哪些办法?有的说“马莎学着爸爸的样子,系上领带,穿上西服。”;有的说“马莎学着老师的样子,拿着课本,在屋里走来走去。”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和兴趣。        2、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此。      “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某学生的回答。”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得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    3、创设情景,引发“说”。        如一册4单元语文天地中“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太单调了。我把这次的口语交际变成了一次“让我和你交朋友”的交友活动。课前将教室布置成联欢会的会场,全班同学围坐在一起,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交友环境。课始先让学生说说想了解好朋友哪些情况,然后各自练习介绍自己的情况,接下来再进行全班性的活动:一个同学上台自我介绍,并说出希望交一个什么样的朋友。愿意和她交朋友的,可以走上台介绍自己的情况,并和她进行交谈,或共演一个节目。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自找朋友,自由交流互相了解年龄、性格、爱好、学习、家庭等情况,气氛非常热烈。这面对面的交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进了学生的友谊,更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行。    4、巧设作业,促进“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毛病。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当有客人来你家做客时,你怎样招待他们呢?你能做些什么呢?”家长还要训练孩子说话有礼貌。当学了看图讲故事《妈妈,你看〉、听故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要求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再如学了12单元以后,让学生在上放学的路上,认识路边的店名、广告牌,并设问当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这样的作业学生乐做,又感兴趣,在玩中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5、随机训练。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之源,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新转进一个学生,大家怎样说欢迎辞;国庆节旅游归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天是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什么?你刚搬进了新楼,向大家介绍你家周围的样子……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只要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3]http://www.dysx.net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4]《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

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2 、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 .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上一页  [1]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01: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