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5-10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三、体味教材中美的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了解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还必须使学生对作品的语言没有所感受。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想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要轻易放过,一个词也不要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出来。”教学时,教师必须依凭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其对所学的词、句形成具体的形象。
如《燕子》这课的一段描写: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这里写景的词语是“蒙蒙细雨”、“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各色鲜艳的花”、“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些词由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贴切、准确,阅读时不仅要学生掌握词语的搭配形式,更重要的是“品味”想想这些词语的含义,让书中描写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学生的词语丰富了,欣赏、鉴别和创造美得能力就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欣赏教材中美的音韵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甚至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感受到文中的音乐美。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这也是渗透美育的基本方法。教师的范读,应该充分运用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起伏、疏密顿挫,读出文章的组织结构,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入情入境。范读有助于纠正学生的语病,培养语感,使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指导学生朗读,应该以在学生已经懂得课文的思想内容,被内容所感染,引起了这种感情为基础而不简单地从语言形式上要求表达什么养的感情,仅从声音形式上作提示。也就是说我们指导的不是语音这一结果,而是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指导朗读,带领学生深入文章内容,唤起情感共鸣又促进更好地朗读,相辅相成。如《穷人》第九小节,在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指导学生体会:
1.桑娜家里穷得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现在她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她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体会她激动、不安的心情)
2.“他会说什么呢?这弄着着玩的吗?”桑娜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体会害怕的心情)
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这又是怎样一种心情?(体会自责、内疚的心情)
4.“揍我一顿也好”这时桑娜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思考后趋向平静的心情)
这样的指导,学生能深入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作声音技巧的指导:用降调慢读“他会说什么呢?”用沉重缓慢的语调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自己”“够”读重音),用较高的语调读“是他来了”,用较低的语调读“不……”,用平静的语调读“揍我一顿也好”。这样体会后读,读后再体会,读思结合,提高了朗读技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更快的“披文入情”,接受情感的熏陶。
所以,要取得美的效果,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朗读。如果学生掌握较高的朗读技巧,就更能深刻地体验美感,获得更高的审美能力。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丛书》寒天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语文)主编:彭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汪琴,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参加工作,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009年被评为繁昌县优秀班主任,2010年被评为繁昌县优秀学科教师。所授班级语文成绩在学校同年级名列前茅。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并有多篇论文在《人教网》《安徽青年报》《家教周报》《行知研究》等报刊反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