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了多次语文新课标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新课标” 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涵养的必备品格,提高的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滋育即“滋养教育”,树木接受阳光的滋养,却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教师可以将书本上形式化的概念变成变成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胆识和智慧,潜移默化成做事的知识、做人的准则,就成了孩子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据此,我对自己提出以下要求:
一、重视学生自悟能力
课程标准的改革,带动教与学的变革。过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的形式,都很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但语文教学本质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青年教师,常被打上“理念先进”“年轻”“思维活跃”的印记,可我时常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与思维的局限,容易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与心理映射,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实际上只有远离矫饰或特异的地方,才真实。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新课标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获得略读和精读的技巧。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打开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书就像串门儿,让学生自由阅读,从而接触更多“老师”,吸收更多养料,也能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二、共同提高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的把“核心素养”凸显出来,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学生在此素养内涵下应到达: 1、认同并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懂得去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具备良好的语感,会积累梳理整合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有效沟通,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有深厚的情感;3、具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
我们作为老师要谨记思维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建构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作为红安人,红安革命先辈用生命和热血为红安谱写了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为我们留下了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因地制宜,从红安红色文化手,培养学生自豪感,由小及大带领学生重温百年奋斗恢弘史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发挥语文课程功能,增强凝聚力。
不仅如此,教师要有把“黑板”变做“舞台”的目标,展示自己的课堂亮点,将思维和审美的结合体现在板书和班级文化等多方面,用内外兼具的美滋养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多元的品评中学会文字的鉴赏,文学的鉴赏,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三、掌握学习任务群
初看“学习任务群”时我一头雾水,细细品读后犹如醍醐灌顶。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将以往义务教育段比较庞杂的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分类规整,规整出六个板块的内容,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将课程内容变得“结构化”“清晰化”,内容上并没有改动,就像把家里的散乱的零食分门别类的放好。
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以往义务教育各学段课程内容之间衔接性、连贯性不够的问题。新课标旨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这些内容。
以前的语文课程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学习内容,这样的顺序背后往往有一个语文知识的线索,语文学习任务群最重要的是有三重关系,即先后关系、主次关系、分合关系。而语文学科任务群的概念,打破了语文学习中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顺序、学习任务与学习目的之间过于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为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要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老师,不仅要求我们关心关爱所有学生,还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敢于创新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内涵丰富,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不断从多方面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学生更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