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课同构”两堂课——《平均数》听课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9:1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9日下午,我细品了何薇老师和黎燕老师“同课同构”的两堂课——《平均数》,感受颇深。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更加深刻理解到“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可以用一组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求出平均数即“总数÷个数=平均数”;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解。教师多种方式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既不可能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数的真正原因。通过实际课例对比研讨,让我也体会到:

1.整堂课学生都在一个“向上”的状态,老师及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引导,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快乐地学习下去。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质疑,老师都不急着去解决,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次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表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形成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这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最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会着急,所以急着就告诉了学生该如何做,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没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和完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整个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有了迫不及待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设置矛盾,以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使教学达到一个高潮,并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回想我以前上这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总会这样说:"一组数量的和去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就叫平均数”。依此类推出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或一组数量的和÷这组数量的个数=平均数)。然后根据所谓的公式开始生搬硬套,反复地、机械地进行训练,自我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考试出现这类题的时候,学生们也往往不会出错。但是实际上有关平均数的概念的生成、计算方法都是教师强迫灌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9:12:2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活动是采用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同上一节课”的方式,通过实际课例对比研讨,让我们新教师切身感受课堂教学所需提升的能力点。本学期我也是教四年级,对以后教授这节课的时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实,平均数是统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黎老师何老师就“如何准确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求法”进行了同课同构。听完这两节课,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时细节处理等方面都有我学习的地方,两位老师都是用3秒记数字的游戏导入平均数,课堂运用“阅读——读懂——说清楚——听明白”自评参与度进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公式法”的方法,结合实际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但在课堂细节上两位老师的方式有所不同,以下是两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

首先,黎老师以游戏导入的方式,在课堂上,用核心人物去真正驱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同时,在整节课当中,黎老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回答问题时静静站在黑板旁边板书,支持生生互动。反观,在我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

其次,在课堂反馈中,两位老师都有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营造生生之间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在黎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她不断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关键信息去追问,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黎老师的评价也非常丰富多元化,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

键盘上的敲击声渐缓,思绪慢慢聚拢,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与思考永远是并行的。以上就是我学到的知识分享,也感谢陈老师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我们学有所思,思有所获,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探讨中摸索出教学的新路径。教学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期待下次的学习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06: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