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河从脑海深处汨汨流出,河的源头是连绵青山,毛茸茸的深浅不一,它流过山的腰,如银蛇轻舞,流过丛林,流过石桥。我站在石桥上眺望,曲折小径的深处,在一株小桑树下,一座陈旧的老宅,还有那个笑盈盈的白发老人。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眼被白内障遮了光,看不清来人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耳模糊了声感,一切万赖皆寂;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一颗颗结实的牙松落入泥,咬不了字,嚼不动米;她往日里喜欢坐在树下,摇晃着蒲扇,同人闲聊的习惯惭惭隐去;她也不再愿意与保姆长住,总希望心心念念牵挂的儿女早点儿回来。 我远远看见她,佝偻着背,坐在老宅的木门前,静静。我猜她或许在思念我死去的舅公。 我的舅公出生在周巷,从小开始放牛,黑夜里品尝过与牛同睡的痛苦,二十岁的时候跟随支部服兵役,顺势成为军官,队里大大小小的事一揽无余,也没时间来看看她了。从队里出来染上了坏病,又生了个女儿,她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舅妈。我记得每次去看舅公总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愣模样,总觉得怪怪的。如果不是表姐在,我去那儿混身都有那么点儿不安分。2018年舅公的病情恶化,杭州的舅妈四处求医,偏方都用了,中药服了一煎又一煎,一切都无于施,舅公还是在天高云淡的十月,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舅公的死讯谁也没告诉她,她时常问起,但受长辈的嘱托,我和表姐总是互相对视几眼,扯上别的事,让这个问题混混过去。 生活的盼头总是同日升月落,一齐轮回,明明灭灭但希冀仍在。 我和她之间并未有多少话,我小时候在浒山长大,她则在周巷。每年也就来去个两三趟,吃顿饭后便离去,济济一堂时,总是热闹非凡,可四散之后或许只留下她一个人默默沉担吧。 记忆中,和她接触最多的日子是幼儿园。外婆让妈妈带着她去周巷办事,我往往在陈旧的房子里窜来窜去,一个人自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玩得累了,往她家的椅子上一靠,张望这个新奇的地方。有好多次,她总是等外婆和妈妈不留神,让我带上她的拐杖,领我去买炸串吃。我的性子总是很急躁,不停在催促着她走快点,一是怕被别人发现,二是被香味所吸引。可我们刚到那儿,跟小贩讨完价,外婆和妈妈就急火火地赶来,一边拦下她付钱的手,一边训斥我们俩不老实。她总是保持着以往的含笑,点点头,应着。随后却又低声告诉我下次我们再去,让我小小的心中涌起了欢乐的浪花。 现在想来眼里总荡漾着水,水底镌写着歉疚,以及无奈的悲凉。 近几年,因为读书忙,见到她的次数愈来愈少,而在2019年7月她——我年迈的太太,逝去了,享年95岁。她时常停留在我的思潮中,让我怀念,怀念她坐在大院里,等我归来,然后我踏着斜下的的影子奔跑,融化夏天的冰淇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