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语“先学后教”模式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12: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能力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为了不需要教,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蔡林森和他的永威学校在多年实践之后探索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我的教学之路指明了方向。本学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我校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通过两轮赛课,我们八年级英语组在集体备课中不断探索。

在英语教学如何实现“先学后教”?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大部分老师对“先学后教”这种模式持怀疑的态度:“我们这么努力地教学生还学不会,何况不教呢?”然而在将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每次赛课、评课,逐步探索出了“先学后教”模式在英语学科不同课型中的应用方法和评价策略。

一、先学后教在英语不同课型中的应用方法

(一)“先学后教”模式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1. 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认读单词,熟记单词 3.自学指导 4 第一次先学后教:认读词汇,校正发音。(先自学指导,再先学,后播放录音学生跟读。)5.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自读单词,教师检查单词发音。)6第三次先学后教(联系汉语,学生记忆单词。对难以记忆的单词,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记忆规律。)7.当堂训练。

    二 ”先学后教“模式在对话课中的应用

1. 板书课题2.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4 第一次先学后教(读图感知对话内容)5.第二次先学后教(听录音,理解大意)6第三次先学后教 (学生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7 当堂训练

三 “先学后教”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板书课题2.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4 第一次先学后教(听录音,理解大意,回答问题)5.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读课外,深层次理解课文大意)6. 第三次先学后教(学生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语言点)7.当堂训练

四 “先学后教”模式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 板书课题2.出示目标 3 自学指导(呈现语法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规律)4.后教 (针对学生问题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层次联系) 5. 当堂训练

(二)“先学后教”课堂评价策略

积极有效的课堂评价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也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我在课堂中采用小组竞争、以为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方式,为我的英语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我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如下:将全班学生以六人为单位分为九组,每节课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对九个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针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按小组进行积分,同时将全班学生按照成绩分为A、B、C三等,按照A类同学发言一次计1分,B类同学计2分,C类计3分的方法,对各个小组进行积分,根据积分,每节课选出本节课前两名的小组为优秀小组,最后一名小组为后进小组。对优秀小组进行奖励,每人发一颗小星星,积够一定数量的星星可以兑换换物质奖品,每周的优秀小组合影留念并在家长群中表扬。对于后进小组的惩罚措施是每天的作业量双倍。加入小组评价后,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学生自主评分,课堂变成了学生们展示的舞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在课堂实践中,小组评价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纪律乱,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讨论,优等生不愿意教后进生,学生单纯为了积分而学习却忽略了知识本身,这是如今困扰我的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还在不断的探索,我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挑选学生为课堂纪律观察员,对每小组的纪律进行监督,对不参与讨论的小组进行扣分,对小组中的师傅进行晋级评价(封为师傅、讲师、教授、大师、超师)等,这样也许可以充分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合作中有所收获。

感谢学校为我指引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路上我仍需继续摸索,继续前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