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摩,语出《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前些天观陇西小学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经过几天的沉淀和实践,现将本人所“善”铺陈如下: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在低学段是最好的引线,听了罗晓英老师的《棉花姑娘》我才开始注意到“兴趣”这股势不可挡的力量。罗老师的课堂以读促讲,让学生带着问题,跟着兴趣一步一步读出新意,获得知识。“棉花姑娘怎么了?”、“谁导致她生病了?”、“谁来帮助棉花姑娘?”、“棉花姑娘好了吗?”……一系列问题将课文串成一串儿,使得罗老师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作为大人的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似乎身临棉花田,感受到了蚜虫围攻时棉花姑娘的难受。在解决“谁来帮助棉花姑娘?”这一问题时,罗老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们带上燕子、啄木鸟、青蛙帽子的学生们立刻进入状态,成了动物世界的一员,那一刻班上再没有课文情景以外的人,包括我自己。学生的兴趣从始至终、愈演愈烈,罗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越是用心设计的课堂越是不显斧斤之迹。
二、 学知识的同时学方法
方法,用在中学段的教学中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正是学生们亟需的养分。“教知识”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下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让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王治老师所讲的《亡羊补牢》为我贫瘠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鲜营养,由“亡羊”和“补牢”的故事作为引子,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悟出道理,接着顺势延伸,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一篇寓言之后能够跟着老师的启发总结寓言的学习方法,这便是中学段教学的成功之处。
三、 大胆放手
老师就像父母一样,该放手的时候要学会放手,就如李小敏老师所讲的《清平乐·村居》,这是一首极美的词,老师觉得它美还不够,放在课堂上就需要学生也去发觉它的至美所在,李老师的教学并没有沉浸在自我陶醉的宣讲,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读词句,入词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样的美并不需要老师“填鸭式”地告诉学生美在哪?有多美?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自己品读发觉美的所在,就如李老师课堂设计中的“扩诗为话”,同样的诗句被不同的学生欣赏发觉,生发出不同的美。李老师的课堂告诉我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多一些自己探索的机会。这将成为我日后加紧学习的教学良策。
对于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艺术,具体到每个班级乃至每个学生,都将有不同的教学艺术容我们去思考和沉淀,在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路上,我在走好每一小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