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学会用“衬托”写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4:4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正面衬托


用相似的一种次要事物衬托主要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特别好,在很多竞赛中都获过奖,但是这学期又转来一位新同学,她的成绩更优秀,而且体育也很棒。在这里,我们就是用“我们班的同学”来衬托“新转来的同学”,好上加好,正面衬托。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与汪伦的友情更深。正面衬托使文章所咏之物或所咏之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表现力。
2、反面衬托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如,我们常说的绿叶是花的衬托,这就是运用颜色相异达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再比如,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小猴子一边吃香蕉一边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山羊爷爷路过险些滑倒,小兔子赶紧扶住山羊爷爷,把香蕉皮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这里的小猴子和小兔子的做法是相反的,小猴子的行为衬托出小兔子的高尚品德。
高尔基的《海燕》:海鸥在大海上飞蹿,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这篇文章中就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送报的少年》中“我”的儿子和送报的少年之间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反差。在反差中“我”的儿子反面衬托出送报少年的精神品质。
3、以景衬情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经常提到“情景”这个词,“情”与“景”是分不开的。很多文章中,景色的描写有衬托情感的作用。如描写天气晴好:白云朵朵、小草探头、百花吐艳、蝴蝶飞舞……那我们就不难想象作者的心情是喜悦愉快的。如果天气是乌云密布、阴雨寒冷的,那大概作者的心情也和天气差不多……我们今后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不妨试试以景衬情。
例如,“天气渐渐凉了,院子里曾经绿得发亮的叶子变得枯黄、干燥,不再有生命的质感,秋风刚刚哀号几声就飘落一地,光秃秃的枝桠像一只干瘦的手伸向天空,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悲凉……”这样悲凉的景物描写自然就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凄苦。
4、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在写人的文章中,为了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这样,主要人物的形象将更加高大,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更加突出。就像《只是一个普通人》中,大家对老妇人光着脚走在雪地上,都很冷漠,漠不关心,但年轻人把鞋袜托给了老妇人。“那些人”都是次要人物,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年轻人的高贵善良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4:49:58 | 只看该作者
5、实用小技巧


⑴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再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⑵衬“人”托“人”
《鱼游到了纸上》的作者在写了“茶室后院的金鱼缸旁”聚着许多爱鱼的老人、孩子、青年以后,引出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用众多的人衬托出的某一个人物,会给读者留下“鹤立鸡群”的感觉。

⑶衬“物”托“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见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翠鸟》)

⑷衬“明”托“暗”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海底世界》)

⑸衬“景”托“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的描写,暗示着老华侨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苦柚》)

⑹衬“声”托“静”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

⑺衬“悲”托“喜”
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0: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