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4-3-15 17:48:5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比尾巴》从备课到上课,我始终抓住两个重点: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其二、创造快乐课堂,力求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我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读”、“悟”。
1、重“读”----读为主线,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读是常用而重要的方法,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这个“读”是包括学生主动地读书、思考、练习等各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创造了一切条件让学生多读、多实践。在读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内化语言,提高能力,掌握读的方法。
读有层次性。体现在从读好一个问号—一句话—一段话—全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读的活动,使学生读懂、读会、从而会读。
读有多样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有开火车读、自由读、齐读、比赛读、师生对读、拍手读、带上动作表情读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读的活动,使学生乐读、愿读,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读有综合性。整体把握立体推进读的过程,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用读加以贯穿,使教学过程成为纵横交错的具有综合性的读的实践过程。
2、重“悟”——情为动力,多法结合,整体体验。
低年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于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悟”中自得。
以情促 “悟”。“悟”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里我主要通过挖掘语言材料的情感因素,以教师之情显现文中所载之情,激发学生心灵之情,使三者水乳相融。在指导学生读好问句时,我适时进行了范读,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情、动作、神态,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智的启迪。
多法导“悟”。在探究动物尾巴的特点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看、读、画、问、说等,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真切地多角度多层次的领悟。
遗憾的是这一节课下来,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1.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造成生字书写没有完成;2.之前设置的“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由于学生课前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大多学生都不知道。鉴于本课语言的特点,拓展部分的内容,可以设置为:读写结合,迁移创新。即给学生提供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进而实现语言的再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