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2022学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10文言文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01:0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请你说说《诫子书》中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 ③意暇甚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屠户是个怎样的人?请具体说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C.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B.“学须静也”的“学”已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正面说明淡泊与宁静的重要性。
D.本文用精炼简短的文字,就把修身养性和治学为人之道讲得清清楚楚,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金。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本文作者是____,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例如:_____。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
④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
11.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2.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告诫儿子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将复何及/白雪纷纷何所似
B.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C.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2)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成现代汉语。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出,作者认为“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条件。
B.“夫学须静也”说明学习必须静心专一,“静”只是表示单纯的内心宁静专一,没有丝毫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说明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本文运用大量对偶句,句式整齐,造成铺排效果,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一狼仍从
②屠大窘
③盖以诱敌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以及对狼的憎恨。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  
⑵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
⑶意与日去(___________)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⑵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认为成才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立志,因为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B.选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
C.“遂成枯落”一句中的“遂”字,写出随着时光飞逝,年轻时的梦想也将成为泡影,人生终将一无所成。
D.文章结尾以反问句式收束,再次强调君子要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儿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8.下列加点的“其”字指代对象相同的是(_____)和(_____)(只填序号)
(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屠自后断其股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缀行甚远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用“/”标出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一处)
其一犬坐于前
21.文章结尾的议论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
(3)博学而笃志(_____)
(4)不逾矩(_____)
23.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尊君在不/过中不至
D.吾日三省吾身/君与家君期日中
2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很高的评价,根据孔子的点评,你觉得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    若:如果
B.因往晓之      晓:开导,告知
C.奈何忧其坏    奈何:为何
D.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B.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C.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D.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杞人因担忧天塌地陷以致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B.面对晓之者的解说,杞人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这说明他还是有思考能力的。
C.晓之者认为,人成天在天地间生活行动,所以天不会塌。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不科学的。
D.本文嘲笑了那些怀着不必要的担忧、徒然自扰的庸人,但同时也说明了畏惧常源于对事物认识不足。

阅读《诫子书》,完成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9.用“/”对下列句子画出句读停顿。(画两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0.解释词语。
(1)广才:                          
(2)将复何及:
31.翻译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3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34.《诫子书》是三国时期_______(作者)为告诫劝勉儿子而写的_______。
35.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夫 君 子 之 行
(2)非 志 无 以 成 学
3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以致远
(2)无以广才
(3)意与日去
(4)悲守穷庐
37.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8.作者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01:00:22 | 只看该作者
39.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⑤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⑤冀:希望。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元方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C.时融儿大者九岁    学而时习之
D.二儿故琢钉戏     温故而知新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B.相委而去        博学而笃志
C.冀罪止于身       非得一人于井中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覆巢之下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B.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C.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D.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5)上述两文中的元方与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__)
41.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4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44.文言文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不若无闻也
③王信之乎
④而谗言先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这两篇文章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4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_____)
(2)王生益愠(_____)
46.下列句中黑体的“而”与“王生好学而不得法”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
C.择善而从之D.曲肱而枕之
4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
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周公诫子》)
5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
51.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01:00:48 |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二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谢虎子①尝上屋熏鼠。胡儿②既无由知父为此事,闻人道“痴人有作此者”,戏笑之,时道此非复③一过④。太傅既了己⑤之不知,因其言次,语胡儿曰:“世人以此谤中郎⑥,亦言我共作此。”胡儿懊热⑦,一月日闭斋不出。太傅虚托引己之过,以相开悟,可谓德教。
(注释)①谢虎子:谢据。②胡儿:谢朗,谢据之子。③非复:不只,不是。④一过:一次。⑤己: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此指谢朗。⑥中郎:指谢据,他在兄弟中排名第二。⑦懊热:烦闷,烦躁。
5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泛指小辈
B.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相比
C.闻人道“痴人有作此者”    闻:闻名
D.因其言次                  因:趁着
5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傅既了己之不知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5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白雪纷纷何所似”相同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B.可以为师矣(《论语》)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地,积块耳(《杞人忧天》)
5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C.谢太傅从谢朗一再的嘲笑中明白,谢朗并不知道父亲谢据做过“熏老鼠”这种事。
D.谢太傅严厉地批评了谢朗对父亲的不敬,导致谢朗烦躁的一个月不出门。
5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谢虎子尝上屋熏鼠。

5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⑤。
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⑥!”然野心不过遁逸⑦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⑧,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⑨耶?
(纪昀《狼子野心》)
(注释)①畜:养。②厅事:作所的堂屋。③俟(sì):等待。④啮:咬。⑤革:皮。⑥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假、虚妄。⑦遁逸:逃跑。⑧不测:险恶难恻的居心。⑨贻患:留下祸患。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 事 从 侄 虞 惇 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
③闻群犬呜呜作怒声_____________
④不过遁逸耳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4)狼性狡猾。(甲)(乙)两文分别是如何体现“狡猾”二字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5)(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60.阅读古文,完成下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②,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注释)①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②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
(1)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惟 我 与 尔 有 是 夫!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人不堪其忧
②必有我师焉
③舍之则藏
④好谋而成者也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用之则行”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D.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行三军,则谁与?
(5)请结合(甲)(乙)两文中孔子的话语,分析颜回的性格特点。
6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清代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亦与犬相安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更不止于野心矣
C.乃悟前狼假寐    再就枕将寐
D.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结合两则短文谈谈。
(4)下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蒲松龄的《狼》第一部分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其中“杀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B.“狼子野心”是汉语成语,狼崽子虽然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用以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
C.《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新高峰,郭沫若赞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两则故事都写人类与动物的较量,屠户暴起杀狼,富室“杀而取其革”。
6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郯①一狼来,瞰②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⑤,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⑥之,是可笑也。
(注释)①郯:突然。②瞰:望着。③昧爽:第二天清晨。④逡巡:犹豫地。⑤腭:上腭。⑥罹:遇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一狼仍从:
②顾野有麦场:
③一狼洞其中:
④屠小裕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3)下列各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B.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C.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D.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6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逐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1)解析下列加点的词。
①身亡所寄
②因往晓之
③楚人有习操舟者
④乃四顾胆落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②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3)甲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乙文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抱有怎样的态度?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64.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
6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而犹未已           
(3)奕于是改容曰           
(4)遂遣之           
66.阅读两篇文章,请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文都善于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咏雪》一文中,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兄女回答:(1)_________________。《谢安怜翁》一文中,童年谢安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谏兄长说:(2)_________________。
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3)_____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 ,童年谢安则是一个(4)_________________的人。
67.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结合两者的态度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周怡《勉谕儿辈》)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68.在下列句子上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69.在下列各句后面解释加点字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由奢入俭难
(4)不馋不寒足矣
70.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夫君子之行”的 “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1.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72.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节选自《杞人忧天》)
(乙)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杨子之邻人亡羊》)
(注)①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②党,亲族。③竖:仆人。④奚:何,为什么。
7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B.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C.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代词,代羊。
D.多歧路  歧:岔(道),大路分出的(路)。
74.下列对通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身亡所寄(亡同无,没有)
B.既反(反同返,返回)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同只,停止)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
75.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76.寓言是寄寓着道理的故事,细细咀嚼,总能体会到一定的人生智慧。读了乙文,你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①蚤:同“早”。②恸:极悲伤,大哭。③贰:两次,重复。
7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
(2)饭疏食  饭:_____
(3)于我如浮云  于:_______  
(4)弟子孰为好学  孰:____
78.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79.(甲)文所选三则语录,谈论的都是 ____方面的内容。(用四字词语填空)
80.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颜回具有怎样的品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
8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狼不敢前(上前)B.屠暴起(暴躁)
C.中山人予之猫(给予)D.其子患之(担忧)
8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投/以骨
C.猫/善扑鼠及鸡D.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8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B.乙文“其子”为除弊拟“去”猫,“其父”不同意,且说出诸多理由,认为留下猫利大于弊。
C.甲文“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侥幸心理。
D.“有失才会有得”是乙文的主旨。
84.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85.请仔细阅读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二)
吾少受先君①之教,能言之年②,便召以典文③。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④。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⑤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⑥,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羊祜《诫子书》)
[注释]①先君:自称去世的父亲。②能言之年:指能写字的年龄。③典文: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④清异之名:指特别的才能。⑤笃(dǔ睹);诚笃;忠实。⑥不经之谈:没有根据的议论。
8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广才       广:
(2)年与时驰           驰:
87.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88.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89.两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对子女进行劝诫。你从中得到哪些学习做人方面的启示?

9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巳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囊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 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苏轼《黠鼠赋》节选
(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使童子烛之
③橐坚而不可穴也
④堕地乃走
(2)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堕地乃走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B.举烛而索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C.向为何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发而视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01:01:41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致:达到    险:轻薄    驰:疾行,这里指迅速逝去    慢:懈怠   
2.(1)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2)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3.“书”指书信。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
(3)年与时驰:年华随时光而逝去。驰:疾行,指时光迅速逝去。
(4)淫慢则不能励精: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慢:懈怠。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重点词: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办法;广才,增长才干;志,明确志向。
(2)重点词:静,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修,修养;养,培养。
3.本题考查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意。《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信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
(1)    旧的,原来的    看,视    神情,态度   
(2)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一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感敌人的。
(3)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先是怯弱,后来勇敢机智。
【分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故:旧的,原来的;
②句意: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看见;
③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少时:一会;径去:径直走开;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②悟:明白;假寐:假装睡觉;盖:原来是。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时,根据本文主要情节,进行归纳和概括。
根据原文“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在屠户刚遇到狼时,内心恐惧,通过喂骨头想摆脱狼的追随,表现了屠户的怯弱,后来抓住时机杀掉两狼,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本文展现了屠户复杂的心理及性格。
【译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D
6.C
7.C
8.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分析】
5.本题考查“之”的意义和用法。题干中“夫君子之行”中的“之”是助词,的。
A.代词,他,指元方;
B.代词,指知识或学问;
C.助词,用于动词或时间副词之后,补足音节;
D.助词,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A.“夫君子/之行”断句错误。句意为“君子的行为操,“夫”发语词,应停顿;“君子之行”主谓结构,中间不停顿;
B.“其一犬/坐于前”断句错误。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其一”可停顿,“犬坐”偏正结构,不应停顿;
D.“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攻/其后也”断句错误。句意“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意将隧入”主谓结构,“意”后不该停顿,应在“入”后停顿;“攻其后”动宾结构,不该停顿;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从正面说明淡泊与宁静的重要性”理解有误。该句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从反面阐述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致:达到。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2)重点词语:年:年纪,年华。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复:又。何及:怎么来得及。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9.诸葛亮    草船借箭   
10.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增长才干    精神    且,又   
11.①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12.淡泊、立志、惜时。
【解析】
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等。最后一个空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品德高尚人的操守。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广才:增长才干。
③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精:精神。
④句意: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将:古今异义词,且,又。
1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②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诫子书》 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要惜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据此得出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告诫儿子成才成学的条件是:淡泊;立志;珍惜时间。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
(1)D
(2)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3)B
【解析】
(1)A.何:怎么/什么;
B.时:时光/当时;
C.行:行为操守/行走;
D.志:志向/志向;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非,不是。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广,增长。
(3)
B.“学须静也”指的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此句中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故选B。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
(1)①跟从 ②处境困迫,没有办法 ③大概是
(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一只狼仍然跟从。从:跟从;
②句意:屠户很困窘。窘:处境困迫,没有办法;
③句意:大概是用来诱惑敌人。盖:大概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重点词:径,径直;去,离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重点词:之,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的意思是: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暴”有突然之意;表现屠夫抓住了用刀劈狼的机会;“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以及对狼的憎恨”表述有误;
故选C。
【参考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大概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5.增长    振奋    意志   
16.⑴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或: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⑵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17.D
【分析】
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扩大。
②句意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振奋。
③句意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意:意志。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修养)、以(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悲守穷庐(房子)、复(再,又)、及(来得及)”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表述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意志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恨也来不及了。表达了君子不应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良好愿望。故选D。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8.(1)    (3)   
19.(1)紧跟着走了很远;(2)才明白前面的一头狼是在假装睡觉,大概是用来诱惑敌人。
20.其 一 /犬坐 于 前
21.内容上,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结构上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分析】
18.考查对文言词语“其”的理解。
(1)“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其: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的意思是:场主在麦场中堆柴。其:代麦场。
(3)“屠自后断其股”的意思是: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其:代狼。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意思是: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其:代屠户。
故填写的答案为:(1)和(3)。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走)、甚(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乃(才)、悟(明白)、寐(睡觉)、盖(大概是)、以(用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其一”;“犬”是名词做状语,用来修饰“坐”;“于前”是状语后置。根据主谓间要停顿,正确的句读是:其一/犬坐于前。
21.考查句段的作用。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本文叙写了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文章的结尾段,从结构上看,是对上文的总结;从内容上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2.生气    通“悦”,愉快    坚定    法度   
2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当别人的老师了。(2)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枕靠着它,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4.B
25.他是一个居于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之人。
【解析】
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生气。
(2)句意: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通‘悦’,愉快。
(3)句意: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4)句意:不越过法度。矩:法度。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
(1)温:温习;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古今异义词,可以凭借。
(2)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表顺承/表转折;
B.都是“诚信”;
C.通“否”/表否定;
D.每天/太阳;
故选B。
25.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重点语句理解分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颜回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由此可知颜回的乐是在精神方面,他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因物质的贫乏而减少精神的愉悦。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6.A
27.D
28.C
【分析】
26.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若屈伸呼吸”的意思是: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代词,你。并不是“如果”。故选A。
2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根据主谓之间句读和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故选D。
2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依据“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C项“晓之者认为,人成天在天地间生活行动,所以天不会塌”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参考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0.(1)广才:增长才干。
(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1.(1)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2.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33.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分析】
29.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法断句。
句意: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两句中“静”和“俭”均为谓语中心语,“以修身”、“以养德”是介宾短语,充当补语,谓语中心语和补语之间要停顿。断句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0.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理解。
(1)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才:增长才干。
(2)句意: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淫慢(放纵懈怠)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的正确翻译。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诸葛亮的《诫子书》认为成才的条件是要勤学苦学,励精图治,修身养性,切忌心浮气躁且养成淡泊宁静的修养。
成才的几个条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不能淡泊宁静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如果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排除其他外来干扰,就会心浮气躁,就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的学习,如果不能勤学苦练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有成。
33.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探究,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4.诸葛亮    一封家书(家信)   
35.(1)夫/君子之行
(2)非志/无以成学
36.(1)达到(2)增长(3)岁月,时光(4)房屋
37.(1)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8.三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学习;三是惜时。
【分析】
3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能力。《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35.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划分。
(1)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夫”是句首发语词,其后要停顿,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夫/君子之行。
(2)句意: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非志”表假设,不能分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非志/无以成学。
3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句意: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3)句意: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日:岁月,时光;
(4)句意: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庐:房屋。
3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明(明确,坚定),志(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2)“慢(懈怠,懒惰),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作者认为成才一是要立志,二是要学习。在书信的后半部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成才还要惜时。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9.
(1)B
(2)C
(3)A
(4)①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离开)了。
②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5)元方:知信明礼,机智聪明,明白事理,正直率真。
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审时度势,预料到灾祸的到来。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意:意志/想要;
B.顾:回头看/回头看;
C.时:当时/按时;
D.故:仍然/旧的知识;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乃: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B.而:连词,表顺接/连词,表并列;
C.至:介词,在/介词,在;
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因此应停顿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注意:
(1)重点词: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2)重点词:时,当时;儿,儿子;大者,大的。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面对友人的无理怒斥,元方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可见他知信明礼,机智聪明,明白事理;当友人“惭,下车引之”时,他是“入门不顾”,可见他个性率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当“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却“故琢钉戏,了无遽容”,可见他们年纪虽小,却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当孔融希望独自一人承担所有罪责为儿子保全性命时,儿子徐进却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后来果然逮捕他们的差役也到了,由此可知他的儿子能审时度势,预料到灾祸的到来。
【参考译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果然也到了。

40.约定    丢下,舍弃    才    害怕,担心   
41.C
42.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3.示例一: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
示例二: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
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
③句意: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
④句意: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害怕,担心
41.本题考查句子朗读停顿。
A.应停顿为:期/日中;
B.应停顿为:对子/骂父;
D.应停顿为: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D。
42.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至,到。去,离开。乃,才。句意: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重点词:昔,从前。故人,老朋友。食,吃饭。句意: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4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否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第二篇文章,通过吴起宁肯自己不吃饭也要等老友的故事,说明他是守信之人,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三军信服。两篇文章谈论的问题都与“守信”有关,解答这个题目时,能结合段落内容,围绕“守信”展开即可。如: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如果办不到,也要解释清楚原因,不能不守信用。
【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44.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①待,等到②不如③相信④到
(3)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②大街上明明没有虎,可是很多人说有,就真像是有虎了。
(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解析】
(1)考查断句。句意: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一人”是“使”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故前半句停顿为:得一人/之使。“于井中”是“得一人”的处所。故后半句停顿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井。及:待,等到;
②句意为:还不如不听。不若:不如;
③句意为:您相信吗?信:相信;
④句意为: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至:到。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得,得到;之,用在主谓之间;使,使唤;于,在。
②夫,发语词;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
(4)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
宋君:根据甲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对于听到的事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是为了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可见他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魏王:乙文中当庞恭问“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时,魏王说“寡人信之矣”,可见他没有主见,容易相信没有根据的话;“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魏王的表现说明他听信了谗言,可见他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谈对待传言的看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于传言,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可以验证,要了解真相。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听信、传播。
【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恭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45.通“悦”,高兴    生气,恼怒   
46.B
47.C
48.(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9.善学者“学贵善思、择善而从”;启示:在学习之时要勤学善思,不耻下问,才能够有所进步。
【解析】
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悦”,愉快
(2)句意为:王生更恼怒愠:恼怒,生气
46.例句: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而:表转折。
A.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而:表顺承;
B.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而:表转折,与例句相同;
C.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顺承;
D.弯着胳膊当枕头。而:表修饰;
故选B。
47.本题考查断句知识。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A.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和思是两个动作,正确停顿为“学而不思/则罔”。选项朗读停顿不正确;
B.句意为: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可以”是两个词,“以”是凭借的意思,所以正确停顿为“可/以为师矣”。选项朗读停顿不正确;
C.句意为: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正确停顿为“盖/学贵善思”选项朗读停顿正确;
D.句意为: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正确停顿为“请铭之/坐右”。选项朗读停顿不正确;
故选C。
4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而,表转折,但是。思,思考,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重点字词:笃,坚定,专一。志,志向。切,恳切。近思,联系自己当前的情况思考。
4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根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盖学贵善思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得出:孔子、李生认为学贵善思,认为要择善而从之。
启示: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50.记忆力强    增长   
51.(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2.谈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5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5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1)句意: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强记:记忆力强;
(2)句意: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5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5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可知,甲文中诸葛亮以君子的品行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在宁静中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节俭培养品德,告诫儿子应立德修身。
根据【乙】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应该尊重人才,选贤任能,不要因受封鲁地而任性为之,根据下文“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去会见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去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可知,即便周公身居高位仍礼贤下士,珍惜人才,以自身为榜样告诫儿子伯禽应重视人才。
5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理解。
“志当存高远”意思是: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甲】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强调应树立远大目标,通过淡泊明志,排除干扰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志;故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点睛】
【甲】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君主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去会见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去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用肃敬保持道德品行宽大宽容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的聪明睿智的人,就是明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54.C
55.B
56.C
57.D
58.(1)(她)就是谢安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谢据曾经爬上屋顶熏老鼠。
【解析】
5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C.“闻人道‘痴人有作此者’”的意思是:又听别人说傻子会这样做。闻:听,不是“闻名”。故选C。
55.考查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代词,学问和事业;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代词,代这件事;
D.代词,他;
故选B。
56.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题干中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是倒装句。
A.省略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C。
5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太傅既了己之不知,因其言次,语胡儿曰:‘世人以此谤中郎,亦言我共作此’”和“太傅虚托引己之过,以相开悟,可谓德教”可知,谢太傅只是委婉地对谢朗进行了开导,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了谢朗对父亲的不敬”。故选D。
5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大兄(在哥)、王凝之(人名)、妻(妻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尝(曾经)、上屋(爬上屋顶)”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一)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谢虎子曾经爬上屋顶熏老鼠。谢胡儿既无从知道父亲做过这件事,又听人说傻子会这样做,就嘲笑这种人,时常说起这种事,不只说过一遍。太傅谢安既然明白胡儿并不知道父亲做过这种事,趁他谈话中间,告诉胡儿说:“一般人拿这件事情来毁谤中郎,也说我一道这样做。”胡儿听了,悔恨焦躁,有一段时间关在书房里不出来。谢安假托援引自己的过错来开导他,使他醒悟过来,这可以说是德教。
59.
(1)此事/从侄虞惇言。
(2)    回头看, 这里指往旁边看    打洞    听,听到    罢了   
(3)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②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不让他靠近主人。
(4)【甲】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及【乙】文中“稍长,亦颇驯”“则二狼伺其未觉, 将啮其喉”都表现了它们狡猾的特点。
(5)【甲】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
【乙】狼子野心的故事,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难改;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分析】
(1)本题考查断句。可结合句子意思和结构断句。
句意为: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这里“此事”做主语,主谓之间断开。因此其断句为:此事/从侄虞惇言。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②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打洞。
③句意: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闻:听,听到。
④句意: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耳:罢了。
(3)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而:表转折;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并:一起;驱: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②重点词:伺:等到;觉:察觉;将:准备;啮:咬;阻:阻挡;前:名词做状语,上前。
(4)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重点考查概括形象特点的能力。阅读甲文,根据其中狼的表现:“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而【乙】文中的狼表面狗一样温顺听话,“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在主人睡觉时,想趁机伤害,“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也表现出狼的狡猾。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主要写的是屠户遇到狼后由惧狼到最终勇敢杀狼的故事,由文中屠户的作法,可见敌人不足惧,只要我们勇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如果从狼的一面来概括,可以看出贪婪是走向灭亡的根本。【乙】文这个故事主要讲述富人饲养了两只狼,狼很温驯,以至于忘记了它们是狼。有一天狼却准备咬断他的喉咙。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难改。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狼表面上“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实际上“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这里就告诫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回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60.
(1)惟/我与尔/有是夫!
(2)①能忍受;②于此;③隐藏;④谋略
(3)D
(4)①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②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
(5)甲文中孔子赞扬颜回吃简单的饭食,住简陋的小巷,能忍住贫困而不改自己的乐趣,可见颜回是个安贫乐道的君子;乙文中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只有我们俩,可见颜回是道德修养很好的人,能够进退自如。
【分析】
(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惟” 是句首关联词“只有”,“我与尔”则是主语,关联词与主语之间可以略做停顿。“有是夫”则是动宾结构语,主语与谓宾结构语之间要停顿。据此可划分为:惟/我与尔/有是夫!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堪:能忍受。
②句意: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于此,在其中。
③句意:如果不被任用,就收起自己的主张。藏:隐藏。
④句意: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谋:谋略。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用之则行”中的“之”是代词,他。
A.结构助词,的
B.凑足音节,不翻译;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代词,他;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字词:择:选择。善者:优点。从:学习。改:改正。
②重点字词:子:您。行:率领。谁与:与谁。
(5)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注意抓住两文中孔子的话语分析。【甲】根据“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明确颜回是个安贫乐道的君子;【乙】根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明确颜回是道德修养很好的人,能做到进退自如。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他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您若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稳重谨慎,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
61.
(1)C
(2)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3)阴险、狡猾
(4)D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犬:像狗似的/狗;
B.止:停止/只是;
C.寐:睡觉/睡觉;
D.前:上前/刚才;
故选C。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等句子可知,狼的共同点是:阴险、狡猾、奸诈。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有误,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没有说明人类与动物不能和谐共存;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62.
(1)①仍然 ②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③打洞 ④宽裕
(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②屠户很害怕,就拿出刀来给狼看,狼稍微后退了几步;等到屠户继续跑的时候,狼又跟上来了。
(3)B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仍,仍然。
②句意: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③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洞,打洞。
④句意: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裕,宽裕。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少时,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其一,其中一只。犬,像狗一样。于,有。②示,让……看。以,把。少,稍微,却,后退。从,跟从。
(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屠户没有办法,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取。这句话共四层意思。“屠无计”为第一层,屠夫没有办法了。“思狼所欲者肉”为第二层,屠夫想到狼想要的就是肉。“不如姑悬诸树”为第三层,是屠夫想到的办法。“而早取之”为第四层,肉不能不要,第二天早上还要取回。故停顿为: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故选B。
【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觉得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刚才没得到骨头的狼停止了,但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快速地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他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个屠户卖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突然来了一头狼,(它)看着屠户担子里的肉,口水似乎都要流出来了;屠户走,它也走,跟着(屠户)走了几里路。屠户很害怕,就拿出刀来给狼看,狼稍微后退了几步;等到屠户继续跑的时候,狼又跟上来了。屠户没有办法,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取。于是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狼于是停下来。屠户随即径直回家。第二天黎明,屠户前去取肉,远远地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像人吊死的样子,大吃一惊。他小心地走近,原来是一条死狼。抬头仔细一看,只见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腭,就像鱼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贵,这张狼皮能值十余金,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狼本想吃肉,结果却遭受祸患,这很可笑啊!
63.
(1)①同“无”,没有;②告知,开导;③学习;④看,张望。
(2)①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②于是他认为学完了驾船的技术。
(3)讽刺了那些忧虑不切实际的事物的人;学习不能略有所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狂妄自大。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自己无处存身。亡:同“无”,没有。
②句意: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③句意: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习:学习。
④句意:他于是四处张望。顾:看,张望。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其人,那个人。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晓之者,开导他的人。亦,也。
②遂,于是。以为,认为。尽,全。
(3)考查分析文本主旨。甲文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乙文主要讲述了楚人学划船的故事,他刚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学会了全部,没有深入学习便开始实践,以致于遇险。它告诉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要谦虚,不能略有所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狂妄自大。如果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还是快慢、缓急,只听船师傅的。他到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于是他认为学完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上了危险,他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入江中,舵失去操控。然而现在的危险,不就是之前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64.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65.(1)拟:相比  (2)已:停止  (3)容:脸色或仪容  (4)遣:打发
66.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聪慧、才思敏捷    善良、富有同情心   
67.《谢安怜翁》中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孩子们毫不掩饰的赞赏态度。我们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与欣赏。
【分析】
6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的主语是:太傅。然后介绍他的年龄,接着介绍他的穿着,最后介绍他在干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故可断句为: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6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2)句意为:却还不停罚。已:停止
(3)句意为: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容:脸色或仪容;
(4)句意为: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遣:打发;
6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谢道韫的回答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起”;谢太傅对兄长的劝说是“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用自己的话概括是“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从“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和“公大笑乐”的表现可知,童年的谢道韫天资聪慧;从劝告哥哥放了老翁这件事可知,童年的谢安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
6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分析,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据此分析,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68.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69.(1)达到 (2)增长 (3)节俭 (4)足够
70.B
71.(1)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治性情。
(2)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72.都是告诫晚辈要俭朴、节俭。
【分析】
6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是意思相对的两句话,前一句为“常将有日思无日”,意思是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后一句是“莫待无时思有时”,意思是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据此分析划分停顿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6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①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句②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句③意为: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俭:节俭;
句④意为: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足:足够。
70.本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例句“夫君子之行”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A.之:代词,指代学过的知识;
B.之:结构助词,的;
C.之: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①中重点词有: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燥,轻薄浮躁;治,修养。
句②中重点词有:若,如果;思,思考、考虑;得,得到;费,花费。
7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比较分析能力。阅读两篇文章可知,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目的是劝勉儿子,修身养性,勤学立志,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乙文重点阐述的是对“俭”的坚守,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故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共同希望就是“俭朴、节俭”。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由节俭进入奢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对于吃的、喝的、穿的,如果考虑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73.B
74.C
75.(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
76.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做事或做学问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意思相近也可)
【分析】
73.B.句意为:也不会伤害什么。中伤,伤害。故选B。
74.
C.句意: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并无通假。故选C。
7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忧,担心。崩,崩塌。坠,坠落。亡,无,没有。废,舍弃,停止。(2) 嘻,语气词。亡,丢失。何,为什么。众,多。
76.考查赏析寓言的寓意。在乙文的故事中,杨子的邻居的羊逃跑了,已经有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还觉得人不够,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助去追,结果还是没有追到。为什么呢?因为岔路太多,岔路中间又有岔路,不知道该从哪条岔路去追,所以这么多人去追,还是追不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往往都是复杂多变的,就如同许多的歧路。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至像文中的众人一样,找不到丢失的羊。人心也会有很多杂念,这些杂念就如同歧路,往往会把人诱导向错误的方向。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像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丧失生命的危险的。
【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那人央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丢失的羊),又请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杨子的家僮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丢掉了!”杨子问:“怎么会让羊走失呢?”邻居说:“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

77.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吃    介词,对,对于    谁   
78.(1)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2)自从我(门下)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79.个人修养
80.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品质。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表明了颜回具有好学的品质。“不迁怒,不贰过”,说明颜回能够自律自省。(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分析】
7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句意为:吃粗粮。饭,名词作动词,吃。
(3)句意为: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于,对、对于。
(4)句意为: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孰,谁。
7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为,替。谋,谋划。而,却。忠,竭尽自己的心力。(2)自,自从。门人,弟子、学生。益,更加。亲,亲近。
7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甲文第一则语录强调了反省的重要,第二则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第三则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不做不义之事的志向。这三则都是关于个人修养的。
80.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安贫乐道。
根据乙文中的“有颜回者好学”可知颜回勤奋好学。
根据乙文中的“不迁怒,不贰过”可知颜回自律自省,不迁怒他人,不犯同样的错误。
【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乙: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 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81.B
82.A
83.C
84.(1)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在(屠夫的)前面。
(2)(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85.(1)甲文告诉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
(2)从乙文让我领悟到: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解析】
8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B.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暴:突然;故选B。
8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A.句意为: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A。
8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甲】文“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想通过投骨头让狼不在跟随,表现屠夫对狼存在侥幸心理,但并没有怜悯;故选C。
8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径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弗:不;已耳:罢了;去:距离;犹;还。
8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甲】文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表现了狼狡猾、奸诈的本性,最终被屠户“两毙”;关于狼的启示:像狼这样的恶势力,最终一定会被正义所消灭;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乙】文“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鼠尽而鸡亦尽”写赵人患鼠求猫,结果鼠鸡皆尽的故事说明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见坏的而忽视了好的,只有学会取舍才能得到更多;同样,想要达到目标,就有事情需要牺牲,生活中万物莫不是如此,做人不能因小失大,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要选取损失小的做法;联系“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启示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点睛】
【甲】译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86.(1)广:增长(2)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87.以宁静心绪(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88.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强调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即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不能专一,不能学有所成。
89.①学习上,要修身养德,明确志向,珍惜时间,刻苦努力。
②做人上,要忌懈怠浮躁,诚信忠厚,不以讹传讹,不妄议他人。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2)句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迅速逝去。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作答时,需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具体分析即可。通读全文,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两句都表达了对“志”的重视,第一句强调要靠淡泊、宁静来明确志向,说明要把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第二句强调志与学的关系:人一定要有志向,无“志”则不足以“成学”,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围绕“珍惜时间、树立志向、诚信做人”等角度来谈启示即可。
示例:甲、乙两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明确志向,珍惜时间,同时还要刻苦努力。在做人上,要讲究诚信,不能以讹传讹,不能随意议论他人。
【点睛】
参考译文:
  (一)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写字的年龄,他就教我学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岁,便教我学《诗经》《尚书》,但是还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誉,还没有特别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职地位,可说是皇帝误把恩惠赐给我罢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远不如我的父亲,你们又不如我。见解高深,志向远大,恐怕你们兄弟没有这个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达,看来你们也没有这样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你们言语忠信,行为笃敬。不要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说了别人的过错,耳朵可以听,而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
90.
(1)①像狗一样 ②照 ③咬洞 ④跑
(2)B
(3)①屠夫才明白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②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
(4)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携带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2)句意: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烛:照;
(3)句意: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穴:咬洞;
(4)句意: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走:跑。
(2)
A. 乃:连词,就/副词,才;
B. 而:都是表顺承,不译;
C. 为:是/动词,做;
D. 之:补足音节,不译/助词,的;
故选B。
(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乃(才),悟(明白),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诱(诱骗)”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2)“故(因此),啮(咬洞),以(用),致(招引),形(外表),脱(逃脱)” 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甲文中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巳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乙文中从“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可知,童子用心不够专一,被老鼠装死欺骗,陷入对方圈套,最终被老鼠成功逃脱,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
【点睛】
[甲]参考译文: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参考译文: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咬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