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会规则,提高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在正确认识规则的基础上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点难点 本框的第一个重难点是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我们不能被动地依赖他律,而是要提升自我约束的能力。 本框的第二个重难点是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教师可通过教材创设的候车室一名乘客打手机引起争执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理解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制定和维护规则是为了保证社会有序运行。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如果没有秩序,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正是由规则来维护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遵守规则”的相关内容。 导入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第26页“运用你的经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 1.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 2.说一说你生活中见过的大家遵守规则的例子,分享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提示: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适当展示正面案例。) 3.请思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规则?(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回答,答案可以是因为他律的控制,也可以是内心自愿的选择,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分享中可以看出,生活中有很多遵守规则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产生的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规则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要遵守规则。 【新课学习】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一)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活动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第27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进一步思考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正方:在候车室大声打电话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反方:在候车室大声打电话损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制止。 教师提问: 1.我们应该如何评判双方的观点,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中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明确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2.我们在公共场合行使权利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探究与分享”中的这位男士在行使打电话的自由时,不顾及他人感受,高声喧哗,侵犯了他人安静休息的权利。遵守规则,就是尊重彼此的自由和权利。遵守规则就要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打电话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在公共场所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和别的人或事有关联,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28页“相关链接”,组织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师提问: 1.疫情防控要求是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提示:引导学生探讨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2.你能列举出疫情防控期间不按照规定隔离的事例吗?不按照规定隔离的危害是什么?(提示: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分析不按照规定隔离的危害。)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则既“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限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守规则,得自由;无规则,失自由。可以说,自由是一种权利,是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享有这种权利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自由只属于遵守规则的人们。规则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不损害他人的自由和权益,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成员才能享有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既是保障个人自由的最好举措,也有利于维护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第27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请学生分别扮演扰乱秩序的乘客、乘务人员、其他乘客三种角色,并交流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位乘客看似在行使权利、维护自己和同伴的利益,却受到处罚。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应明确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到违法行为越过了自由的边界,侵犯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自觉遵守规则 (一)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第28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提示:教师可适当介绍故事的出处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2.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由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存在,人们会有意识地遵守规则。但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遵守规则,始终是被别人要求去做,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只有将外在规则内化于心,才能进入自律阶段。 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自身的行为意愿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由外在导向转换为内在导向,也就是我们自己愿意主动去接受约束。所谓自律,就是人们自觉地依照社会规则,自我对照、自我践行、自我提高。 许衡做到了自我约束,也就是从被动的“我必须如此”转变为“我应该如此”。约束我们遵守规则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他律,也有内在的自律。像许衡一样自律,我们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反省,纠正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 (二)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活动情境: 教师结合教材第29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 教师提问: 1.针对观点1思考:别人不遵守规则,我们也可以跟着不遵守规则吗? 2.针对观点2思考:没有人管束,我们就可以不遵守规则吗? 3.针对观点3思考:如果没有危险,就可以不遵守规则吗? 4.如果以上理由成立,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提示:这里可以引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有格”中“慎独”的相关内容,明确遵守规则要靠内心的敬畏和认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各种借口为自己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开脱、辩护。例如,“法不责众”,别人不遵守规则,我们也跟着不遵守;没有人看到、管束,就可以不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如果不会发生危险,我们就可以不遵守。这实际上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体现。没有对规则的敬畏,就不可能将其作为内心准则来指导实践。自律给人们自由,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探究与分享”中几名同学的观点将外在约束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还停留在他律的阶段。自律的人,一方面对规则有高度的认同感、敬仰感、敬畏感;另一方面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真正做到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一)坚定维护规则 活动情境: 教师运用教材第29—30页“探究与分享”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提问: 1.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 2.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得出哪些改变以上状况的方案? 3.当他人违反规则时,我们是否应该及时阻止?在阻止他人时需要注意什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应该阻止违反规则的行为,明确承担公民责任的必要性。) 4.阅读教材第30页“方法与技能”中的材料,思考如何见义智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面对不良现象,如果我们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最终会导致社会环境恶化,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不懈努力。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这是维护规则最基本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自觉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从而做到大家遵守规则、大家维护规则。例如,当看到别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时,我们可以善意提醒。 维护规则需要勇气和决心,也需要智慧和能力,要善于同破坏规则的行为作斗争。在公共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人违反规则,损害公共利益,我们应当勇于制止。如果我们自己的力量太小,可以求助他人或有关部门。 (二)积极改进规则 活动情境: 教师结合教材第31页“拓展空间”的内容,利用课前收集的网购退货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教师提问: 1.明确网购“后悔权”,有什么积极意义?(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从卖家和消费者的角度分别回答。) 2.“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规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给你怎样的启发? 3.针对网店店主所说的现象,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规则?(提示:如果学生对网购了解不多,教师可以补充相关资料或者替换材料,如使用第31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儿童票优惠规则的调整”案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购物方式,但是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网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除一些特殊商品外,网购商品在到货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国家相关部门对这一规定进行了细化。但是,该规定执行后,要求退货的顾客明显增多,其中有些退货是钻规定的空子,属于恶意退货,会导致卖家的生意很难做。我们发现,随着网络蓬勃发展,制定相应规则来规范、协调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是必要之举。规则有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它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这是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第31页“探究与分享”,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儿童票优惠规则调整这一事例,补充中国儿童平均身高变化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为什么儿童票优惠规则要改变,帮助学生懂得规则要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通过制定、废除、调整和完善,使规则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规则保护我们的自由,我们要主动遵守规则,自觉践行规则。同时,仅自己遵守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并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改进规则建言献策。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