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认识尊重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

  3.了解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做文明有礼的人。

  5.了解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民法原则。

  6.懂得诚信对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价值。

  7.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诚信记录。

  二、教学实施

  第一框“尊重他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于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

  重点难点

  理解平等对待他人是尊重他人的关键,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尊重带来的感受,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感悟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明确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自觉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11:14 | 只看该作者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既包括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包括自我尊重。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

  导入情境:

  结合教材第32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情境,教师展示图片或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师提问:

  1.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提示:学生可以从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和清洁工的角度谈感受。)

  2.就上述场景,谈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可能感到遗憾,也可能感到满足,因为他会觉得自己虽然输了比赛,却赢得对手的尊重。清洁工则可能感到挫败、气愤,因为他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被重视,自己没有被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因他人的失败而嘲笑他人等。

  【新课学习】

  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一)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

  活动情境:

  教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教材第33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四个观点,并探讨观点是否合理。

  教师提问:

  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这四位同学中,两位同学的观点体现了受到尊重与内心情感体验的关系,两位同学的观点体现了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当受到他人尊重时,我们通常感觉很好。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

  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应该尊重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成为一个值得被别人尊重的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

  在遭遇挫折时,大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都不愿意接受他人带有侮辱性或者贬低性的所谓帮助。比起接受帮助,有时候受到尊重反而更重要。而且,尊重能够使人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自己的价值,比单纯得到他人的帮助可能更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相关链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尊重是人的需要”的理解,并补充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帮助学生加深对“尊重是人的需要”这一观点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尊重的重要性,树立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意识。

  (二)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活动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一些地方的图书馆不允许衣冠不整者入馆读书的公告牌。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

  教师提问:

  1.衣冠整洁进入图书馆,体现出对谁的尊重?(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应该允许衣冠不整者进入图书馆读书;如果不允许,是否与平等原则相冲突。)

  2.图书馆要求衣冠整洁的人才能入馆,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如果允许衣冠不整者进入图书馆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克服这些影响。)

  3.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对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提示: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禁止衣冠不整者进入图书馆的规定是否体现了社会进步,有没有需要后续解决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图书馆是社会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可以进馆阅读,这体现了平等原则。衣冠整洁者进入图书馆,既体现出我们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出我们对图书馆内其他人的尊重。图书馆要求衣冠整洁的人才能入馆,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进入公共场合应该时刻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能减少摩擦,消除冷漠与距离,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所以,图书馆要求我们衣冠整洁才能入馆,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二、尊重从我做起

  (一)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三个场景。

  教师提问:

  1.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2.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3.尊重他人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全身心关注他人吗?(提示:引导学生探讨场景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明确尊重他人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大部分同学认为,我们应该给同学讲题,晚放学一会儿没什么;我们要和来家里的同学商量撰写演讲稿的事,而不是独自观看球赛;虽然对电影不感兴趣,我们也应该耐心听一听舅舅对电影的看法。这些做法都体现出我们能够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是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但尊重他人并不意味着全身心、时刻关注他人,并不意味着忽略自己的合理需求。我们应该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尊重他人的隐私,考虑他人的意愿。

  (二)平等对待他人

  活动情境:

  请学生就教材第3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前就“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进行调查,在授课时展示调查结果。

  教师提问:

  1.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提示:引导学生明确平等尊重他人指的是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应从每个人的行为本身出发去判断是非、善恶,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好的态度和不良行为不值得提倡,但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三)学会换位思考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阅读感悟”,并分享感受。

  教师提问:

  1.杜甫为什么不阻止老妇人打自己家的枣?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谈谈这句话让你对尊重他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提示: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阅读感悟”内容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存在忽略他人感受的情况,感悟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杜甫不阻止老妇人打自己家的枣,是因为他能够换位思考,理解老妇人生活的艰苦和困难,能体谅老妇人实在贫穷无依,只能跑到别人房前来打枣吃的无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像杜甫一样,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四)学会欣赏他人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两两结合,引导学生指出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在班级中分享。

  教师提问:

  1.你的小伙伴的优点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他的优点的?

  2.你打算怎样向他学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潜能,学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这既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有助于自己的成长。

  拓展:尊重的对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拓展空间”,通过对尊重对象的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表现为承认、接纳、重视等形式。尊重的对象除了人,还包括动物、大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动物和人一样有生命,需要得到尊重。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也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

  【课堂总结】

  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应从我做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让我们共同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11: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框“以礼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明有礼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从态度、用语、仪表等方面提升自己,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重点难点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实践中自觉做到文明有礼。教师可以通过观点讨论、典型人物分析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礼的兴趣和尊重之情,帮助学生理解礼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做文明有礼的人。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导入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材料,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再现情境并分享感受。

  教师提问:

  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进?(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态度、行动等方面表现应有的礼仪。)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提示:教师引导学生避免就小岩的行为发表过激言论,帮助学生明白客人的反应也体现了他们的素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小岩不顾及长辈,抢先占座且把脚放在茶几上,对长辈打招呼不理不睬,菜刚上齐就抢先夹菜,这些都是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不注重礼仪的行为会让人感觉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人际关系和谐融洽。餐桌礼仪是中国礼仪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小岩应该重视家人和长辈的需求,和长辈的朋友们打招呼,等长辈夹菜后再夹菜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在场的客人可以委婉地向小岩指出不当之处,并告知改进的方法,或者奉劝小岩的父母提醒小岩注意就餐礼仪。切忌当场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情绪或语言极端。

  【新课学习】

  一、待人礼为先

  (一)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中的两句古语。

  教师提问:

  1.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提示:教师提供古语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古语的含义。)

  2.你能举出哪些与这两句古语相关的例子?

  3.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中国传统的礼仪慢慢淡化了。有同学认为:“很多传统礼仪都很烦琐,社会在发展,我们没必要学习和践行。”也有同学认为:“中国人就应该坚持学习和尊重传统礼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你同意这些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既不能局限于旧规矩,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礼仪,而应该结合时代要求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其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讲的是礼是树立德行的基石,一个人不懂礼,就不会有好的品德。在社会生活中,不懂礼仪、不讲礼仪的人常常会被认为内在素养不够。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是一个人内在素养和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社会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礼仪因为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慢慢被人们遗弃。但也有一些传统礼仪,如过年时人们相互拜年,给对方送祝福,尊重老师和长辈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礼仪。对于中国传统礼仪,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批判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并结合日常生活发表观点。

  教师提问:

  1.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

  2.你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有哪些?(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不文明行为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不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烦恼和麻烦,甚至会引发争吵和冲突。相反,如果人人都讲文明礼貌,人们的关系会更加和谐,矛盾和冲突会减少,社会也会更加安定有序。文明礼貌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使对方感到亲切、感受到尊重,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团结友爱,同时也会使我们的小区乃至整个社会更加安定有序、文明祥和。

  (三)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你觉得观众鼓掌时,选手可能有哪些感受?

  2.观众给予外国选手掌声,体现了我们对待外国选手什么样的态度?

  3.我国外交部经常提醒出国游客遵守该国法律法规,行为文明有礼。你觉得外交部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提示:本材料可以替换为国内案例,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的视频,或者学生参加升旗仪式等活动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后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明确文明有礼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观众给失误的外国选手鼓掌,选手会感受到中国观众掌声中的包容、鼓励和暖意,也会被中国观众的善意和礼仪所感动。在国际比赛等场合中,文明有礼反映的不仅是观众的修养,也体现国家的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如庄严的升旗仪式、震撼的阅兵仪式等,也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一)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探究与分享”中“程门立雪”的故事。教师也可以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现杨时和游酢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教师提问:

  1.到程颐家求学时,杨时已经在学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还是在雪中恭候闭目养神的程颐。杨时的行为体现出他对程颐的什么态度?(提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背后体现出的个人修养和中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2.有同学认为,杨时和游酢的做法太迂腐了。你怎么看待二人的行为?(提示: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结合当时的情境思考人物行为所体现的品质,理解文明有礼的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的做法,体现出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也体现出他们的谦和态度、好学精神,这也是文明有礼的体现。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相待,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要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在评价人的行为时,更多的是关注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礼仪的具体形式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杨时和游酢谦和待人、尊敬老师的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还可以补充教材第39页“相关链接”中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礼貌用语,引导学生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和使用场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必要性。

  (二)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方法与技能”,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除了态度和用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文明有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做文明有礼的人,除了态度谦和、用语文明,还需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着装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些外在表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美,也体现出对他人所持的平等和尊重态度。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努力做到知礼仪、懂礼仪、学礼仪、践行礼仪。

  (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尊重他人的经历或典型人物尊重他人的事例,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

  教师提问:

  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到文明有礼的?以后打算怎样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我们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学礼、明礼、守礼,同时要用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共同营造相互尊重、文明有礼的良好氛围。

  教师结合教材第40页“拓展空间”相关内容,布置作业:

  1.分小组搜集社会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办一期板报。

  2.结合调研结果,开展一次以“文明有礼,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课堂总结】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促进社会和谐,也体现着国家形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实践。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11:5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框“诚实守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体会和认识诚信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影响,不断增强诚信意识,在生活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同诚信,在面对复杂甚至两难诚信情境时,能运用诚信智慧,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具体情境、典型人物,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诚信意识,并转化为践行诚信的行动。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对个人、企业、社会、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入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运用你的经验”,可以请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人物,注意人物的语言表达、情绪反应。

  教师提问:

  1.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言行?(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发表看法。)

  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行为?(提示:可以在分析事例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失信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行为上看,小方与同学约定好,但是没有按时到达,没有信守承诺;从心理上看,他没有意识到诚实信用的重要性。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为避免类似行为发生,我们应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增强诚信意识,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树立诚实守信的个人形象,营造诚实信用的社会风尚。

  【新课学习】

  一、诚信无价

  (一)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相关链接”和第42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教师收集并展示失信者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典型事例。

  教师提问:

  1.为什么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提示:教师可以补充故事的背景资料,或者选取不守诚信的事例作为对照。)

  2.你认同季布的行为吗?说说你的理由。

  3.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识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为人处世。结合失信者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实例,请你说说诚信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季布获得他人的好评,是因为他重视承诺,说到做到,守诚信。季布重视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在社会上,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信任,相反,失信的人走到哪里都会碰壁。

  (二)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分析两家企业命运不同的原因。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某工艺厂能够赢得良好口碑,某公司却宣告破产了?

  2.有同学认为:“企业造假行为能够在短时期获得大量回报。企业盈利比诚信更重要。”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分别评价两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对比分析企业获得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对企业命运的影响。)

  3.一个诚信的社会和一个失信的社会,在社会矛盾、市场交易、国家形象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提示:教师可以扩展资源,展示更多失信企业和“百年老字号”诚信经营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某工艺厂不欺诈客户,诚信经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某公司弄虚作假,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虽然有些企业在短期内因为造假行为获得大量利润,但这样的企业终有一天会被识破,终会因为失信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企业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和信任,才能带来长久的利益。诚信是企业无形的资产。

  在诚信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因此,社会矛盾少,市场交易成本低。一个国家人人诚信,国家形象和声誉就会好,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会越来越强。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阅读感悟”,详细了解杜家人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杜家人为什么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尊重,并进行归纳总结:杜家人世代守护红军墓,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热爱,体现了杜家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杜家人守护红军墓获得党和国家的认可,得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支持,说明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践行诚信

  (一)树立诚信意识

  活动情境:

  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诚信行为,并说说如何践行诚信。

  教师提问:

  结合日常生活,你认为应该怎样树立诚信意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轻易许诺,但许诺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应做到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二)运用诚信智慧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并思考自己在面对两难情境时会如何选择。

  教师提问:

  1.你如何看待这三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善意的谎言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吗?面对身患绝症、心理脆弱的老人,你会诚实地告诉对方病情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行为出发点和有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角度思考问题,全面分析、辩证看待,帮助学生在复杂情境下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3.当尊重他人隐私和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有哪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选择?(提示: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所作的选择对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影响。这里的利益并不单指经济利益,还包括生命、伦理等多方面内容,我们要识大体、顾大局,作出正确选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第一种观点过于绝对化。当保护个人隐私会危害集体、国家利益时,就要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第二种观点也有些绝对。隐私并非总与诚信对立,当个人隐私和诚信不存在冲突时,我们可以在遵守诚信原则的同时维护个人隐私。一般情况下,第三种观点是合理的。例如,面对身患绝症且心理承受能力弱的老人,我们可以对其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面对复杂的两难诚信情境,我们首先应遵守法律的规范和要求,其次应遵循伦理原则。

  (三)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与第45页“相关链接”。

  教师提问:

  1.吴恒忠为什么获得大家的好评?

  2.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吴恒忠作出为儿子还清债务的承诺,并且用劳动所得还清债务,使债主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维护了自己的信用记录,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教材第45页“拓展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分组搜集身边的诚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例如,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三十多年在绝壁上凿出9400米“生命渠”,是对自己承诺的坚守;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艾买尔·依提毕其一生信守着对战友的承诺,默默地做一名守墓人,他的事迹感动着无数人;等等。

  【课堂总结】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我们要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在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3: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