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招教教综考前终极版,你一定要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08:4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结果。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①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②激励功能,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③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调控作用
3.价值取向:

名称
代表人物:
观点: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卢梭、
康德、
马斯洛、
夸美纽斯、
福禄倍尔、
裴斯泰洛齐及孟轲等人
(卢克斯+伏尔泰+孟子)
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

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孔德和柏拉图、斯宾塞、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宾干有俩孔)
①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
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辩证统一轮
马克思的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基本理论: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1)社会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热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

因此
(1)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要求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其核心与主体;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更加注重和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实体化教育)、制度化、非制度化(构建学习化社会)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壬寅学制: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设女子高师,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学堂改为学校。

4)壬戌学制: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也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2)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1951年学制改革

1951.10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新中国正式颁布实行第一个学制)

2)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①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四制、六三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6: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