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15 08:38:03
|
只看该作者
86、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87、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88、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8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90、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9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
(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始课程内容
(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3)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
①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②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③阐明学习的过程 ④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2)关于“教”方面的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3、新教师的特点:(三种错误观念)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
(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4、教育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1)新手水平 (2)高级新手水平 (3)胜任水平 (4)熟练水平 (5)专家水平
5、专家教师与新手老师的差异表现在:
(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2)关于问题的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3)关于洞察力的,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6、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包括: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7、影响教师成长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8、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几种主要的形式: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
(5)开展行动研究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发生认识论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3)认知发展:①图式②同化③顺应④平衡
10、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结构性 (3)次序不变性 (4)交叉性
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
1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①内化 ②“最近发展区”理论 ③支架式教学
14、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2)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1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婴儿时期: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阶段
(2)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3)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阶段
(4)儿童期: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
(5)青年期:获得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感阶段
(6)成人前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
(7)成人中期: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感阶段
(8)成人后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
16、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帮助学生渡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17、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分别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18、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出的建议):
(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然道德教育的目标
19、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
(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20、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
(1)学业成绩 (2)自我价值感 (3)心理健康
21、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在: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22、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采用的习惯性方式
23、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
(3)整体型与系列型(英国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
(4)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5)具体型与抽象型
24、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
25、认知结构的差异变量:
(1)观念的可利用性
(2)观念的可辨别性
(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26、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
(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4)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27、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识差异的教学手段
28、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29、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成四层: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30、性格差异的鉴定方式:
(1)自陈量表式测验
(2)投射测验
(3)情景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
31、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32、特殊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33、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2)智力落后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4)社交和行为问题(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
(5)生理和感觉缺陷(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视觉损伤儿童、听力丧失儿童、多种严重残疾)
34、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5、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
3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有意义学习(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创造)和机械学习
38、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代表人物: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刺激泛化 (2)刺激分化 (3)消退 (4)恢复
39、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斯金纳)
(1)强化 (2)消退 (3)惩罚
40、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基本原则为:
(1)小步子
(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
(5)低的错误率
41、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方式(班杜拉)
(1)直接的观察学习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3)创造性观察学习
4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4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布卢姆)
(1)掌握学习 (2)自律学习(班杜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44、布鲁纳认识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3)重视学习过程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提倡发现学习
45、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1)激进建构主义 (2)社会建构主义 (3)社会文化取向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46、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47、建构主义学习观包括: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创建与使用、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等
48、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认识学徒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
4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50、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51、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5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53、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符号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54、同化过程的三种形式的命题学习:
(1)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55、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56、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2)重复比较复杂的材料 (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 (5)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
57、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
58、教师需要知道促进辨别学习的下列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1)刺激与反应接近 (2)反馈 (3)重复
59、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
60、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阶段
61、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2)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3)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62、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
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63、简析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与“概念”这两个术语含义的异同:
概念只包括本质特征,图式中也包括非本质的特征,如鸟的图式中可包括会飞的特征,但鸟的概念中只有羽毛这一特征
64、试比较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命题表征”与奥苏伯尔的“命题学习”两者的异同:
两者都重视若干概念间的关系。不同的是,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形式,命题学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形式,命题学习的结果最终要以命题网络形式表征
65、为什么说“自问自答”是一种精加式策略?
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时,对问题做了许多添加和补充,使自己对问题的回答更有意义,更有条理,是一种精加工的活动
66、请从策略学习的观点,说明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
策略性知识属程序性知识,是由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化来的。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表明他们习得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但缺乏变式练习,知识不能转化为技能,写不出好文章来。
67、为什么说“概念”和“规则”既可以归入陈述性知道范畴,也可归入程序性知识范畴
能说出概念和规则的含义属于陈述性知道,能用概念规则来做事,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68、动作技能的分类:
(1)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2)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所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精细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3)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序,可分为开放性和闭锁性动作技能
(4)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分为工具性与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69、熟练操作的表征:
(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2)利用微弱的线索 (3)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4)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70、动作技能学习的三种观点:
(1)习惯论 (2)认知论(闭环理论、开环理论) (3)生态观
7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7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73、什么是心理练习?哪些因素会影响心理练习的效果?
心理练习是指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心理复演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学习。一般结论是,心理练习与作业改进有一定的相关,如果将心、身的练习相结合,其效果更佳。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身体练习的动作,不可能做心理练习,若练习也只能是错误的练习。另外,心理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使作业水平下降。心理练习的效果也决定于任务的性质。若任务中认知因素起的作用较小,反应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线索,则心理练习作用甚微。
74、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75、简述态度的结构:
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ABC理论)。
(1)从认知成分的角度看,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构成态度的基础
(2)从情感成分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伴随着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所持的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某对象所持有的厌恶或喜好等反应
(3)从行为倾向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外显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对某对象明显的行为准备或行为。
76、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77、态度的学习理论观点:
(1)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理论(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3)诱因理论
78、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1)条件反应法 (2)提供榜样法 (3)说服法(试卷上)
79、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80、对价值观的理解(含义):
(1)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它是内在的
(2)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天生的
(3)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其随着主客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4)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有用性之间的关系
81、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82、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大众传媒
内部条件:(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83、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大致要经过三阶段七个过程:
(1)选择阶段:
①不自由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③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的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
①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3)行动阶段:
①个体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
②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84、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
问题包含四种成分:目标、已有的知识经验、障碍、方式
85、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
(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操作性 (3)情境性 (4)经验性
86、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 (2)形成问题表征 (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4)评价反思
8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
(3)动机强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
(6)功能固着
(二)客观因素:(1)问题本身的特点 (2)外界环境
88、问题解决的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法
(2)顺向推理
(3)反向推理
(4)爬山法
89、创造是指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
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90、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
二者联系:
(1)创造力的发展要发问题解决为前提
(2)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
二者区别:
(1)定义不同
(2)特征不同
(3)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9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93、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
94、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95、学习动机的四个功能:
(1)激活功能 (2)定向功能 (3)强化功能 (4)调节功能
96、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3)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的
(4)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97、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98、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9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100、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层次说(美国马斯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
101、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内部条件:
(1)学生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102、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
(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103、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104、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测验:(狭义)指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使用的量具;
(广义)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过程
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
105、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一)促进教师的教学:
(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2)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3)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
(4)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1)诊断学习的作用 (2)帮助学习的作用
(三)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1)对教师的管理 (2)对管理工作的促进
106、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一)按测量与评价的时机所作的分类:
(1)形成性测量与评价 (2)总结性测量与评价
(二)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
(1)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 (2)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
(三)以测量与评价对被试行为表现的要求分类
(1)最佳行为测量与评价 (2)典型行为测量与评价
(四)以测量与评价本身的功能分类
(1)描述性、诊断性测量与评价
(2)成就、预测测验 (3)难度、速度测验
(五)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
(1)智力 (2)能力倾向 (3)成就 (4)人格
107、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一)效度
效度凭证的来源:
(1)来自测验内容的证据
(2)来自预测行为的证据
(3)来自内部结构的证据
(二)信度(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
(三)辨别力(难度、区分度)
108、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一)制订测验编制计划:
(1)确定测验的目标(2)设计双向细目表(3)选定测验的题型
(二)编拟试题的一般原则
(三)试题与测验的审查
(四)测验的编辑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级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2、班主任工作任务具体包括:
(1)思想品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3)学习指导(4)生活指导(5)人生规划
3、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4、班主任的角色冲突原因:
(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的角色的冲突
(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的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角色冲突
5、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心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6、班主任的教育幸福:(4)还来自于宽容
(1)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2)源于生命互动性的关怀(3)源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班级日常管理 (4)班级危机管理
8、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主要方法有:
(1)观察法 (2)谈话法 (3)分析书面材料 (4)调查研究
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2、班级日常管理包括:
(1)班级财物管理:
对学校公共财物的管理;对班级公共财务的管理;对学生个人财物的管理
(2)班级信息管理
(3)班级评价管理——操行评定
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期计划、月计划或周计划、具体活动计划
学期计划包括: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13、班级危机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危机预设 (2)危机防范 (3)危机确认 (4)危机控制 (5)危机善后
14、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原则
15、班主任工作的常用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7)惩戒法
16、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与体现。
特点:(1)班主任工作艺术个体表现的独特性
(2)班主任工作艺术表达的情感性
(3)班主任工作艺术运用的创造性
17、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
(1)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位工作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
(2)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位工作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
(3)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们工作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优秀的班主任还应该掌握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认识和把握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内在规律,正确运用管理方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心中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探险家,对未知充满渴望。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8、班级活动的特征:
(1)自主性 (2)灵活性 (3)参与性 (4)差异性
19、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20、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生命性原则 (2)个性化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21、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的过程包括:
(1)班级活动的设计 (2)班级活动的准备 (3)班级活动的开展(4)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22、班级活动的设计包含:
(1)活动资源的挖掘 (2)活动主题的选择 (3)活动主题的提炼
(4)活动标题的拟定 (5)活动形式的选择
23、班级活动的准备
(1)撰写活动计划 (2)活动计划的人员落实 (3)活动材料的准备
(4)活动场地的选择 (5)活动的外部联系
24、班级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开展中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 (2)活动开展中注意营造与调动活动气氛
(3)活动中召集人要注意语言技巧,包括导入语、串联语和结束语
(4)活动开展中注意互动 (5)活动开展中注意灵活应变
(6)活动中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
25、班级活动的内涵:广义的班级活动,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班级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狭义的班级活动则是指学科教学以外,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