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文阅读训练197:古诗文联读《逍遥咏》《北冥有鱼》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4 13:1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文阅读。(16分)
【甲】逍遥咏
白居易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
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丙】河伯①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②曰:“牛马四足,是谓天③;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④。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⑤灭命无以得殉名。谨⑥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若:海神名。③天:天然。④人:人为。⑤故:人为。⑥谨:谨慎、小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故曰:(              )
(4)此身何足恋:(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鹏之徙于南冥也            大道之行也
B.不知其几千里也        欲穷其林
C.中轩敞者为舱            其名为鹏
D.乃记之而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南冥者,天池也。

(2)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2分)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5.闻一多说,读庄子,可以令人获得“多层的愉快”。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愉快”的启示(提示:可从思想启迪、艺术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等方面思考)。(4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9-4 13:13:25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图片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记载
(3)故曰:所以,因此
(4)此身何足恋:值得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鹏之徙于南冥也            大道之行也
B.不知其几千里也        欲穷其林
C.中轩敞者为舱            其名为鹏
D.乃记之而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A.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代词,指鲲/代词,那片;C.是/叫做;D.表承接/表修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2)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谨慎地保守(这些道理)而不丧失,这就叫作返归本真。

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2分)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5.闻一多说,读庄子,可以令人获得“多层的愉快”。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愉快”的启示(提示:可从思想启迪、艺术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等方面思考)。(4分)
①大鹏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善于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执着追求远大的理想等。②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③想象雄奇瑰丽(想象奇特),创造了超凡脱俗的大鹏形象。④善于用故事(寓言故事,具体的形象)来说理,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⑤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展现大鹏的特点。⑥善用对比,将大鹏与野马、尘埃对比,突出其飞翔也需要依靠风。(任选3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丙】河神说:“什么是天?什么是人?”海神若回答:“牛马天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为贪得去获取虚名。谨慎地保守(这些道理)而不丧失,这就叫作返归本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