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论文 如何上一年级的科学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07:0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认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1、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而来,其心理仍然还保持着一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情绪化,喜欢模仿、缺乏耐心和毅力,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是其学习的主要动机。
2、感知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感知事物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缺少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例如,你让他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时,他可能就对叶子上的虫子感兴趣,去玩虫子去了。
3、注意特点
小学一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力常被一些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各种动静和声音都经常引起它的注意力分散。据研究表明,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之后就应该放松一会了。
4、思维和想象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想象还保持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情境性强,目的性差,因此他们的思维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
二、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特点
鉴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一年级课堂到底是什么课堂呢?
1、让孩子提问题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写过一本书——《童年的消失》,他在书里这么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问题最多。
而当儿童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也正是他注意力非常集中时候,更是他动脑思考的时候,因此,不论他提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宇宙是不是无限的?飞机为什么会飞?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为什么要把树砍掉?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可怜呢?……
我们成人对这些问题,一笑而过,并不会去认真的理会。其实在问题背后,有着人类持续关注的一些深刻的话题。
而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这个问题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提问。儿童形成的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所选择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的实践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而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简单的结论。这对一年级来说多么重要!然而,在所有的“重要”当中,小孩子最初的那个发问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一个切入口。
因此,一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
2、、让孩子去玩的课堂
不只如此,一年级的学生不仅会发问,他们还会是一个积极勇敢的实践者;他们喜欢用最直接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说白了就是玩,所以,我们应该为孩子充分提供玩的机会。注意这里的玩实际上就是一种境中学,在学当中玩。这时候的玩是有目的、有内容、有要求、还有检查效果的。玩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是以玩为手段来达到学习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效应。它跟平时学生的玩可不一样,平时学生玩的形式五花八门,下课的时候追打嬉闹,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种玩大多数是出自于学生自发的活动,并不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玩”。因而,我们今天所讲的 “玩”,从内涵上来看,和孩子们平时的玩是有根本区别。
比如上小水轮的时候,让学生开展竞赛,看谁的小水轮转的快,在学生不断想办法加速小水轮转动的时候,通过一遍一遍去玩,去实践,并在这种不断玩的过程中,不断地排除无关因素,最终最后发现水流的越快,水越多等,小水轮就转动的越快。瞧,他们正是从玩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心得知识,进而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比如《小风车》这节课,小风车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不少小孩子都玩过。当小风车放在小孩子面前的时候,他们注意力肯定会被马上吸引过来,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玩,让学生去玩,学生也会想办法让小风车转起来,比比谁的小风车转得快。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有的人用嘴吹、有的迎风举起来了、有的甩来甩去的……学生通过玩小风车就知道小风车的转动与风有关,转动的速度与风力、风向有关。
3、让孩子去解释的课堂
经常和儿童打交道,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虽然儿童的解释有时候很不成熟的、朴素的、甚至是有悖于科学常识的,但儿童的看法是基于他的那种有价值的证据,只是儿童凭借的是自己缺乏指导的感官能力;而成年的科学工作者使用高科技以及训练有素的科学方法。因此,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必须去接受,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儿童的“非科学性”的解释和经验。
最后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去改变、改进原有的想法。
总而言之一年级的科学课堂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否则如果我们做主,那学生可不会买账,他不会伪装自己、控制自己一直来配合我们。他们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只能把课堂还给她们。
那我们教师要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是一手要抓课标,一手要抓教材。二者还有先后顺序,那就是先课标、后教材。
 三、课标引领,把握教学方向
(1)准确定位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版块,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而在把握了这一节课小的教学目标之后,更要把它放在整个大的课程内容中进行再次解析,还以空气为例,它就属于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这一领域的学习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自然规律,再把握了这一上位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和目的之后,再来回头看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之一,空气,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空气是运动的。而达成这一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也要有进阶,一步一步来,12年级就是只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从物质的属性来认识空气即可。而它占有一定的空间体积,流动成风等现象是三四年级完成的内容,而知道它是混合物以及其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是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
因此身边的很多人看到一年级的科学教材都说,就是把三年级上的内容拿到一年级来上,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确实是原本三年级的科学观察方法、材料、水、空气、动物、植物等相关知识,可不对的地方是,它并非完全地照搬挪用,准确地说,学习主题不变,但是学习深度有变,学习重点有变。因此当你拿到一年级的一节课,不知道该如何确定这节课教学的目标以及重点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向课标要答案。
(2)核心概念下的解读
这次的课标修订我们发现都是以核心概念的形式构建了整个课程内容的框架,什么是核心概念,课件展示,总而言之,我的理解就是这些核心概念是展现了这一领域的主要观点,如掌握了物质领域的核心概念,则就能理解很多物质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做到物质科学领域知识的最大迁移和运用,因此,在核心概念的框架下学习则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何把核心概念化为我们可以具体操作的每一节课上的小概念、具体概念呢,实际上,课标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参照性的描述。
(课件展示)
因此,在上空气这一节课时,首先要看的是物质科学领域的6个核心概念
课件展示: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小学科学学习空气,要落实的概念主要是: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因此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得出,一年级空气这一单元要完成的具体概念是,1,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物质,2空气和第一单元学习的水一样具有一定的物质特征;3、观察和描述这些特征,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再具体到每一节课上,我就可以得出,第一课,哪里有空气;落实的具体概念就是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物质。而第二节课认识空气;则是,认识空气的特征,并观察和描述颜色、状态、气味等这些特征。第三课小风车;则是让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再次感知空气这种物质的存在,再次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具体概念,同时体验风是有力量的,为今后34年级有关空气的学习,空气流动成风这一事实而搭建桥梁。课件展示
如此以来,在课标的引领下,在核心概念的框架下,首先就空气在小学科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解读,接着对空气这一主题在低、中、高不同阶段的学习进行了解读,最后对一年级的空气整个单元和每一节课进行解读。如此一来,教学方向的定位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准确。
四、        教材引领,把握教学内容
把握住了教学的大方向,接下来就要开始解读教材,在教材的引领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核心概念的具体化,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多帮助。
那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呢?
首先就是要解读教材,用什么解读呢?就是用刚才通过课标的解读把握的教学方向,以及落实的核心概念、具体概念来解读,教材里的每一个活动和每一个编排内容的背后到底要实现哪一个具体概念,要实现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最大程度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那么我们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高效使用教材,同时教学又可以依据教材但却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仍然以《哪里有空气》为案例,进行教材解读。课件展示,这节课教材的编排出现了两个活动,一个安全警示,一个指南车信箱,这在课题第一页中就有介绍。课件展示:每一个标志代表什么,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在第一次使用教材的时候,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去认识和了解这些标识的符号和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熟悉教材。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个活动,一个是袋子里有什么?一个是找空气。
通过之前的具体概念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如同水一样,是一种非常常见且重要的物质。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于是我们就是通过实验、通过活动的形式来感受和证明空气的存在。
因此,如此以来我们明白了,这节课的两个主要活动其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证明和感受空气的存在。但是为什么有第一个和第二个不同的排序呢,其目标和意图又有什么不同呢?
很明显,第一个活动是袋子里有什么,袋子里有空气,那怎么证明,这里面不是空的,而是空气呢?于是,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把空气找到,证明空气的存在。让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空气通过各种感官、借助水等物体显现化出来,变成看得见,摸得到,听得见的空气。
第二个活动是找空气,作为一种常见的物质,我们就要想尽办法来找到它,而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用三个小活动来突破。
第一小活动是借助教材中所提供的有限的物体找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
第二个小活动是用泡泡图的形式整理哪些方式能让我们找到空气(这和第一个活动相比,对借助物体就不再有所限制),是在第一个找空气的基础上的再次拓展和延伸。当然也是对学生信息整理的一个训练。
第三个小活动是找某些物体里的空气。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小,而且大多是实心的。在上课的时候大多学生猜测这里物体里没有空气,事实上经过猜想,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物体里是有空气的。
我自己在教学上顺势又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体里有空气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推翻了之前的猜想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有一部分学生就能顺利找到空气存在的原因:缝隙。接着我又拓展,凡是又空隙的地方都有空气,我们周围的空间到处充满空气。从缝隙到空间的过渡,我个人认为更能让学生理解空间这样的抽象词语。最后拓展到指南车信箱的内容:大气层的介绍,
其实从从篇幅和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都能看出活动二包含的内容最多,教学的重难点几率也就最大。因此,深入解读教材,让教材做引领,你自然而然就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内容。
最后我个人的一点教学感悟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精备,所以目前为止我发现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个单元精备一节课,一学期我们也只需要备五节,时间上有了大量的节约,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精心准备,解读课标,解读教材后,你会发现其实对于整个这一单元主题的学习,以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相信,左手有课标,右手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一年级的科学课就没想象中的那么难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认知,不成熟和欠妥之处还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07:06:3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上一年级的科学课
渝北实验小学 邵静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04: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