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最近我读了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使自己对课程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了解。本书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
读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之前,我一看到“课程”两字,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自己课程表上的课,这些课属于什么类型我从未研究,我更多关心的是如何按计划完成自己的课程内容,而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经验关注不够,这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导致了我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厌学,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成绩差等。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课程的定义也在逐步发展,课程的内涵也越来越宽泛。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各种情感体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方案,无计划、无意识地对学生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经验也是课程。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就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敬畏的育人意识,在我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任何影响、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课程,我要谨慎对待教育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要有一个整体的课程观,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好。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在发现自己的同时发现世界,这也是课程的力量所在。
对于课程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思考的问题,读了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之后,我认为作为学校层面,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上挖掘,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续期去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既立意高远,又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既又长远战略考虑,有清晰可操作的课程愿景。作为一线老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不是课程的“局外人”,而应该是课程的“创生者”。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包括目标意识、学生意识、结构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反馈意识,我要从这六个维度来整体规划我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教师的眼界决定了课程的边界,创生课程从更新自己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