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 景 导 入 | 【观看视频】鲁班和锯的故事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视频中的年轻人是谁吗? 【讲解】鲁班发明锯的分析思路。 【继续举例】鸟类——飞机;鱼类——潜水艇。 | 观看 聆听 | |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 景 导 入 | 【得出结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研究方法,称为类比推理。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 理解 | 通过“情景导入”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又为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
㈠ 类 比 推 理·提 出 假 说 | 【回顾】前面所学的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 【填表】基因和染色体的对比。 【类比】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问题】是否能够提出一些更为大胆地推测呢? 【介绍】萨顿及其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 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模型的演示和讲解,其他学生在此引导下进行回顾。 类比推理,思考。 思考,出现分歧,讨论。 聆听,感悟。 | 通过引导学生重现萨顿“类比推理,提出假说”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并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同时感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
过 渡 | 【提出问题】这个假说是否真的正确呢? | 思考 | |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过 渡 | 【展示故事】 甲:我今天打死了五只苍蝇,其中三只是公的,两只是母的。 乙:你怎么知道的? 甲:因为有三只是我在酒杯上打死的,有两只是我在镜子上打死的。 【启示】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过渡】 所以,当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时,由于缺乏实验的验证,遭到当时很多遗传学家的质疑,这其中就包括被后人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奠基人”的摩尔根。但摩尔根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萨顿假说的质疑是出于科学的严谨,但同时,科学家的好奇也在促使他对假说进行验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摩尔根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亲身体验一下这个假说的整个验证过程。 | 体会 聆听 | 这样的过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清楚地看出“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为接下来紧张的探究做好了缓冲。 |
㈡ 假说演绎·得出结论 | 【展示介绍】 摩尔根等人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果蝇杂交实验的整个过程。 | 聆听 | |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㈡ 假 说 演 绎 · 得 出 结 论 | 【引导】 请大家用所学的知识,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个实验和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有什么相同点? 2、有不同点吗? 【补充介绍】通过展示“雌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图解”,给学生介绍有关性染色体的知识。 【引导】再一次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针对刚才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说。 【继续引导】如果这个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那么有几种情况呢? 【再次引导】究竟哪一种假设能够合理地解释摩尔根的杂交实验呢? 【最后引导】由于这个假设其实也是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的,所以,尽管合理地解释了摩尔根的实验,但也不能确定就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大家能不能再设计一个实验来对这个假设进行进一步验证呢? | 思考,回答,发现问题——果蝇的白眼性状为什么总和性别相关联呢? 观看,思考,理解 学生思考,并提出假说——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思考讨论,得出三种假设。 分组合作,讨论探究,上台展示,确定第三种假设是正确的。 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1:1:1:1 | 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学生在一系列紧张的探究活动中,动脑思,动手写,动口讲,知识得到了充分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样的安排,不仅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严谨。新课程的理念在这个环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㈡ 假说演绎·得出结论 | 【展示介绍】 摩尔根等人所做的测交实验的实验结果,并和学生的预期结果进行对比,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小结】 明确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再次体验和感悟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严谨。 | 聆听,体验,感悟。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