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和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含义。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战争资料片、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
    (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全班交流感受,提升情感。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导语,交流自方法。
   2.学生自读诗歌。
   3.交流读后感受。
   4.理请诗歌的整体线索。
   5.了解每一节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诗,再采取多种形式诵读诗歌。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我让学生读完开头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到看到了无边无际、蔚蓝的、安静的大海;看到了宁静的夜晚;看到了广袤的沙漠;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美丽,通过他们多角度的理解,以朗读的形式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去体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与自由。
        “可是”一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接着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又一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谈的感受很深。
         最后让学生模仿前四节的结构形式仿写一小节,学生创造的火花被激发出来,兴致勃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0: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