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6-6 10:48:54
|
只看该作者
一、早期家庭教育的决定性作用(60%以上)
这是一本值得每个家长多次阅读的书籍。《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发现,在孩子三岁以前,儿童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开了,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这种塑造,不仅仅是智商的开发,也有情商的塑造。
家庭之间的差距居然有三千万个词汇这么多,这就是中国的老话“三岁定八十”的真相: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以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确切的说,是父母的语言。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
婴儿们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然而这只是表象,他们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一直到孩子较大入学之后,父母才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聪明,有些孩子怎么努力成绩也无法提升。遗憾的是,当父母足以发现这些特点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基本定型了。而这台大脑机器,恰恰是父母以每一句话为材料,亲自搭建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而且会接收到许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俚语,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正面、积极的词汇会多56万个。“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不仅如此,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看完这本书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决定了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答案是三岁以前的家庭教育。早期的语言环境、家庭氛围、父母为人处世的方法和从小就形成的阅读习惯,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地影响孩子的大脑,塑造着他们的品格。并且,大脑的发展遵循敏感性原则,过了这个敏感期,其相关能力会消失或者下降。也就是说,智商和学习能力的开发是不可逆的。如果在三岁以前尤其是一岁以前,孩子的大脑没有被很好的刺激、接收到的语言偏少和阅读环境欠佳的话,那么其智商和学习能力在其他成长阶段不会有较大的提升。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事物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习这件事上,学生的大脑的发育的充分、完善(大脑神经元链接较多)就是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是内因,而非智力因素例如后天的努力、坚持、兴趣等是外因。不可否认学习者后天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但是意识的作用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难以突破的。
这就是为什么作为老师,我经常感觉无奈、无助、无力,有一种挫败感——我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我的学生将要成年,他们的思维塑造和成长的通道几乎已经关闭。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答案是智商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商真的是有差别的,学习能力更是千差万别。而这些能力是在婴幼儿时期确切的说是三岁以前形成的。研究表明,婴儿八个月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以后的学习能力,学生三年级的读写水平可以预见其能够上什么样的大学。所以,高中学校的教育是只是在家庭教育的基本面之上的小修小补。
那么,该如何和孩子对话激发其大脑的潜能呢?这本书介绍了“3T”原则: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家长应该跟着孩子的节奏而不是相反,咆哮暴躁的父母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影响孩子皮质醇、神经元的链接和激素的分泌,从而让孩子真正“变笨”)。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多使用二级反馈,从“你真棒”到“你认真的样子让我很高兴”)。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从命令式语言到提问。从“别摸炉子”到“你想想看,摸这个炉子会怎样”)。
如果父母(或主要照顾者)能做到这些,愿意用更加丰富科学肯定的语言和孩子多说话,关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大脑潜能,在孩子出生后塑造孩子的大脑,那么将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数学、艺术、情商、沟通能力、自控力、终身成长的思维,这就为孩子构筑了较好的起跑线——能够终身学习的思维和能力。
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30%)
我的一个学生小Y是典型的先天(智商)和后天能力(非智力因素)都不足的学生。他高中三年都在混沌中度过,在距离高考30天的时候突然幡然醒悟,急切地找老师给他补课。面对着这样一个基础为零的学生,时间又如此紧迫,老师们都不抱希望。我在为他答疑中发现了这个学生的成绩如此惨淡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
1.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任何印象(注意力不集中);
2.不会背书,不能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学习能力差);
3.对于非常浅显易懂的知识不能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弱)
4.高中三年的课本都丢完,买了一套新的没用几天又丢了,为他量身定做的复习计划没几天又丢了(整理归纳能力差);
5.桌面桌斗乱糟糟,所有的复习资料都找不到(自我管理能力差)
6.复习计划不能坚持(没有毅力)
……
前三个是智力因素,后三个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已经时过境迁无法弥补。但是正所谓勤能补拙,他如果在后天的努力方面多下劲,考上大学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在实际中,我经常发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越是聪明的学生可能学习习惯越好,这样他的成绩越好,越学越聪明;相反,智商欠佳的学生反而学习习惯也很差,导致他的成绩更差,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动机缺失,学习投入不足,结果陷入成绩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那么,影响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有哪些?
(一)时间管理能力---意识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时间投入和合理的规划。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拥有时间管理能力是一个学生最大的优势。每天的碎片化时间利用、化整为零的任务完成思维、凡事必列清单的习惯、凡事分清轻重缓急、严谨的复习计划、高效执行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这些琐碎的小事小习惯,无形中把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拉大了。一些学生熬夜看小说导致白天上课瞌睡,写作业没有规划,自习课效率太低,晚上完不成作业,熬夜写作业……循环往复、恶性循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注重做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遵循记忆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反复。
时间管理,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即“察觉-规划-执行”,三部曲,构建成一套时间管理系统,才能实现高效的人生!
(二)整理归纳能力---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高中的考试和各种测试、发的页子非常多,很多学生考完试卷子随手一塞一扔,等到教师讲评试卷的时候往往找不到,上课只好干瞪眼,听课效率几乎为零;还有的学生把所有科目的试卷、资料摞在一起,或者往桌斗里面一塞,等到讲评试卷的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该科目试卷,等找到了时间也过去了一半,这样的听课效率最多有40%;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按照科目分门别类地将每一科老师发的各种资料、试题整理的整整齐齐,然后用夹子或者文件夹将其归类,放在书桌的特定位置。在上课讲评试题的时候,迅速找到试卷,跟上老师的讲评思路,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订正错误,查漏补缺,这样的听课效率可以达到90%。日积月累,第三类学生的知识短板和漏洞越来越少,成绩自然不断进步。
将考试的试卷按照科目和时间顺序装进不同的文件袋内,这个动作体现了思维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对学生至关重要。思维会影响到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也会影响思维。拥有干净、整洁的书桌的孩子,其思维也一定是缜密的、有序的井井有条的,体现了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的趋向。相反,乱糟糟的桌面反映了其主人混乱无序的思维逻辑。长此以往,好的习惯会固化为能力,助力学生的学习。
其实,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整理的过程,就是处理、选择、扬弃的过程,能够显示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而这种能力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引导——玩具用过之后要自己收起来、书籍绘本要分类放好、袜子鞋子不乱放、长大之后要经常整理自己的房间,完成这一切,只不过是比原来多做一两个动作、多花几秒钟时间。但长此以往,养成的严谨、整洁的好习惯却可以受益终生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三)自律的品质、坚毅的品格和刻意练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说明了自律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想的人很多,但真正去做的人太少;能坚持开头的人很多,但坚持到底的很少。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多人无论是减肥还是创业,成功秘诀也许就是“坚持”二字。不少人学习了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和技巧,但是始终还是无法落地见效,究其原因还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恰恰是自我管理高手,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自律者。自律者才能得自由。这就是辩证法矛盾观告诉我们的人生真相----让自己不太舒服,就能够享受到高级的舒服。优秀的人总能用自律克服惯性,用坚韧替代随波逐流。
不要忽视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成就也源于“正确的练习”!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可以形成心理表征,可以形成肌肉记忆、可以形成程序记忆(超越经验和知识记忆)。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发现自己能够掌控自身潜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梦想成真,需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三、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10%)
虽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时间最长。当家庭教育失败了,学校教育是最后一道防线。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的故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马修老师告诉我们,即便面对最没有希望的孩子,也应当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助推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有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
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因此,要倡导弹性的、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多种多样的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习近平曾说,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光,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不以成绩评价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加关注过程。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过程,只要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了提高,将来成长为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劳动者,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作为老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用心、用力、用情,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就一定成为助推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