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例研究需要真功夫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培训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培训的最后一期如约举行,这期是实实在在的课例研究。郑州市中原区教学经验丰富的两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观摩课,上午是王文娜老师讲的六年级的《我最好的老师》,下午是李燕老师讲的二年级的《轴对称图形》,两位老师的课讲得都非常成功。但更值得学习的是上午后半场中原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张贵民老师对王老师课例的分析,以及怎样进行基于标准的课例研究,无比精彩,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上下的真功夫,他不是在搞花拳绣腿,他用真实的例子让每一位老师明白了怎么俯下身子搞教学,怎么沉下心来研究教学,所以我认为这最后的一次班主任培训收获最大。

王文娜老师,单单看她的形象就知道她是一位教学经验颇丰的老师。一身职业打扮,课前的热场工作做得很好,第一次见面和同学们的聊天显得很亲切,清晰流畅富有韵味的职业语言很有名师风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讲课开始,王老师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和精读课文的区别。然后就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找寻到这篇文章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个好方法。我想王老师的这一做法意在引导学生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在自学时有章可循。通过阅读自学提示学生找到了两个主要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为什么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两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把文章的思路缕清,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两个大问题提纲挈领地分析了。针对第一个问题王老师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却绊在这个坎上,无法迈过去。抓不住主要内容,或者说抓住了主要内容不会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怀特森老师,他主要做了什么事呢?用独特的教学方法给我们上课,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得七零八碎,老师教得满头大汗。关键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进行这种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会儿半会儿的功夫,需要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提升。王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提醒,学生回答没有头绪时,王老师的做法很巧妙。她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在每一条前面加上①、②显得更有条理,而不是笼统地说“回答要有条理”,从这个细节上就可以看出王老师更注重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做法。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她让学生先思考,把关键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标上批注。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王老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如:写批注写上关键词即可。“写批注”又成为这些孩子的短板,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当王老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叫“王炯”的同学,他的批注非常好。在画到的句子旁标上“学会独立思考”这些字眼,趁热打铁,王老师把王炯同学的例子拿出来给其他同学做个范本,这样一来,操作性更强了。聪明的同学顺势也能在自己所画的句子旁批上自己的理解,王老师的这一做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很强的实效性,真值得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我认为以学生为例,给其他同学提供范本,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批注这种教学方法是王老师这节课最成功的一点。

王老师刚结束讲课,张贵民老师就跳跃式到跃到讲台上。在大家还没有明白过来时,他就开始用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如何“概括”。“抽筋”是他举的第一个例子,“概括”就好比“抽筋”。一棵大树,去掉枝枝丫丫,剩下主干,就是“概括”,但是为了让别人明白故事主要内容,那么在主干上还需要在加上重要的树枝,以便把故事讲得更清晰完整。

接下来张主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讲到ABB式词语时直接给学生来一段豫剧《朝阳沟》选段。讲到动作塑造人物形象时直接来一段山东快板《武松打虎》选段。这样的课堂怎么不叫学生着迷呢?真的很佩服张老师的教学功力,

因为我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所以下午的数学课就不再一一论述。作为语文老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尤其今天的两位语文老师更是我学习的榜样。王老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教法值得我学习,张主任横溢的才华,就地取材的本领让我佩服,张主任研究教学的态度更值得我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