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美丽的黄山迎来了一次美术教师的盛大聚会:由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活动”在屯溪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评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两千名美术教师参加现场观摩,我们安庆一行二十二位教师参加了观摩,三天,十八节课,各有千秋,各有所长,真是视觉、听觉的大盛宴。有所得,有所悟,更有所思。
群英荟萃 精彩纷呈
参加评选的十八节课来自十八个省份,有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也有新疆、云南、甘肃、青海等偏远地区的。都是各省通过层层选拔,精心推荐的优质课。课程内容从欣赏课到绘画、手工各种类型,更多是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师年龄层次大多是三十岁到四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广东广州的那位教师比较年轻,也许只有二十多岁,他看起来最紧张。这课堂设在舞台上,上有评委打分,下有一千多同行观摩,摄像机灯光闪烁,时间又有限制,紧张是难免的。这四十分钟的课堂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掌控能力,更多的是教师的基本功、综合素养与心理素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各位老师拿出了看家本领,真可谓群英荟萃,精彩纷呈!自然是不乏看点与亮点……
综合看点 新颖亮点
看点之一:精美的课件直观地呈现。更完美地体现美术这门学科的视觉观赏性,在欣赏课中更是不可或缺。设计巧妙的课件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重难点,如在安徽的《人物与环境》一课中,课件巧妙地展示了同个人物动态在不同环境中的转换过程,更直观,更生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看点之二:音乐、舞蹈、诗歌朗诵、表演等形式融入课堂,延展了各个艺术领域,体现了美术课堂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如:甘肃的《六面怪兽》一课中老师带着傩面具激情舞蹈的表演,广东的《民间玩具》一课中学生表演皮影戏,吉林的《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中女老师深情并茂地朗诵《青花绽放》等形式,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体会美感。
看点之三:老师教具与学生学具的准备花样繁多,极其精细,从绘画用品到手工制作的工具与材料,其保罗万象,应有尽有,作业的形式也是多样,从绘画、手工两种单纯的形式到综合材料的探索运用。
看点之四:体现合作精神,学生的座位根据小组合作的需求摆放各不相同。有些课堂更是打破了座位,在创作时学生根据其兴趣选择加入哪个小组,而各个小组的要求与工具各不相同,体现了个性化、多样性。
新颖亮点之一:巧妙导入。
创设情境,将课前互动等环节巧妙地引入到课题,自然生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引发了学生兴趣与热情。如江苏的《吸引人的招贴画》中,老师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一只绿色卡纸剪好的小手,在与听课老师挥手打招呼后让学生贴在准备好的松树上作为松竹,谈话引到黄山的迎客松,进而引到招贴画上来,巧妙自然。广东与甘肃的两位男老师头戴狮子头饰与傩面具激情舞蹈引发学生探究“民间玩具”与“六面怪脸”的兴趣。
新颖亮点之二:绘画与手工材料及工具的新颖。
新型创新材料的使用让听课老师大开眼界,揣摩探究。如在上海的《中国戏剧人物》一课中,用湿巾纸代替画笔,让学生更单纯地从大局入手进行人物动态的造型,颜料的使用也是不常见的染料,还有用来勾线的笔也很特别,很新颖。引得很多老师在课间准备及下课时间涌上舞台,想探个究竟。云南的《漏印》一课中使用的金粉也是一种比较稀少的材料,技法虽简单,其装饰效果很强烈。
新颖亮点之三:学生作品展示台之精美。
作品展示台形式多样,有带滑轮可滚动的立体柜柱,立于舞台中间,学生手工作品挂于其四方,可旋转展示;有红色纸质的做成庙宇状的平面房型,学生制作的金色漏印图案 ,用来装饰其上,直观又新颖;更有具有现代“高科技”的展示台,当学生制作的锡纸雕塑作品摆放好后,灯光突然暗下,展示台上射灯闪亮起来,照得小小的锡纸雕塑熠熠生辉,这时候,老师说:如果给这些雕塑配上合适的背景多好,说着,她手在展示台动看一下,每一件作品后面都配上了一副美丽的风景图片,让我们惊叹其神奇!感觉老师像刘谦在变魔术:“看,见证神奇的时刻……”
倾力打造 “秀”到极致
看,魔术师来了,民间舞者来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来了……我们的美术老师可不简单呢!我们是学生的引导者;我们是情境的创设者;我们是游戏的指引者;我们是画者,是书者,是舞者,是颂者……
灯光、音乐、道具、舞美……老师是演员?不,比演员还难呢,演员只要自己表演好,而老师却要考虑学生,学生的配合,需要更灵动的智慧。
灯光暗下,灯光亮起…… 这是课堂还是舞台,我恍惚了!
一节课,是集体的智慧,更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看看:课间二十分钟,这舞台上忙碌着十几位老师的身影,根据小组摆座位,发放学生绘画工具以及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而每一张作业纸张都是装裱好边饰的。想想这样的课前准备,一节课要花费多少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多少人力与物力。还有一些大型的道具与展示台,是需要一辆车来运的。
面对着倾力打造的舞台课堂,我只有感叹:“秀”到了极致!
反观反差 展望期待
在观课的过程中,我几次听到老师们小声地这样说:这些孩子真是幸运!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开开眼界,这么好的资源与工具可以利用……是啊,这样的课堂,我们看看,三十个学生分成四至五小组围桌而坐,有动态的课件直观欣赏优美的图片,最主要的是桌上有排放好的有各色各样的美术工具与材料可以运用。在优美的音乐声与老师循循善诱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新奇而期待的目光,喜悦而满足的笑脸,看到了他们一件件充满童心又有创意的作品。这样的课堂灵动而生动的,牵动着孩子们好奇探究的新鲜感,满足了他们欣赏、表述、创造的需求。
再反观我们的现实,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好点,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及多媒体设备,但是大部分省份的美术课堂,都是六七十人一个班,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没有多媒体,美术老师们有的只是几支粉笔几张范画而已。学生的绘画工具准备不齐全甚至没有。这种三十个学生,小班化小组式的探究学习自然效果是好的,但是如何用在我们六七十人一大班的常规教学中,这是个难题。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好地辅助了教学,这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不具备的条件。美术活动以动手操作为特征,材料与工具的齐备及其重要。新的媒材、技术不仅容易引起兴趣,而且可以培养探索学习的习惯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但是现在学生具备的工具及其贫乏,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带工具。缺乏这些的美术课堂是单调而缺乏吸引力的,这些都是限制我们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望而兴叹!
这“秀到极致”的理想化的表演课,比照我们的常态美术课,让我们再次感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只有立足于常态课,学习借鉴这些亮点,展望着未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