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课件含配套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1: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最新更新的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第8册)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1:20:48 | 只看该作者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Hcb53sWnuy2YHwLfWMJ2g 提取码: rbx1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1:21:09 | 只看该作者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出示课件11:
七、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你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双龙洞,看看各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研读2-7段,领悟写法
教师引导思考:在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各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特点?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试着批注在旁边。(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思考。)
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来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1.学习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机、明艳。
教师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一路山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作者写到了映山红还有油桐,这些植物都生长的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更有精神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映山红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环境给植物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补充:是的,在对山路的景色进行描写时,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更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这样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对色彩的描写又渲染出一片明艳之景。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片明艳!(板书:生机、明艳)让我们欣赏着图片,体会着画面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丰富。
出示课件14:
2.学习第4段,感受洞口宽大和外洞高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欣赏着山路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这两处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它们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4自然段并说一说。
预设:洞口让我觉得很宽大,作者写到“洞口像桥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过,可见洞口很宽。另外作者还写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非常有气势。
教师补充:山势险峻,郁郁葱葱,像桥洞一般宽大的洞口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非凡。(板书:宽、有气势)
教师引导: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预设:外洞给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顶”,写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写中又写到“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外洞的特点:高、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千人是怎样的一个数量吗?想象一下,近20个班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还不显得拥挤,那得多大呀!作者这是在通过写什么来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预设:是在写他的想象。
教师点拨:“大会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这是在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课件15:
3.学习第5段,重点感受孔隙的狭窄、矮小,领悟写景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吗?孔隙的本义是指:窟窿眼儿;缝儿。从字面上来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说“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到底双龙洞的孔隙是大还是小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学生1分钟时间再读文)谁来说一说,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孔隙是非常小的,虽然它并不是像本义说中的那样只有一条缝、一个窟窿眼儿,但是与能容纳一千人的外洞比起来,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显然非常窄小了。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双龙洞孔隙狭小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写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过,船上只能并排仰卧两个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这样小,说明孔隙也很狭小。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宽度,展现了孔隙的狭窄,这是直观描写。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吗?
预设1:叶圣陶爷爷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这让我觉得孔隙非常的矮。
预设2:我还有补充,作者还写到“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我觉得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
教师追问:刚刚我们提到,这是在通过描写什么来突出特点的?
预设:通过写自身的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平躺在这只小船上,身体和船身贴得紧紧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点儿头,额角和鼻子就会撞上石壁。这是多么狭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工人拉绳子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结合平时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平时我们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这没有办法站立划船,只能在两头拉绳子,说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师补充:是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小船的样子、行船方式以及表达感受这几个角度,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矮小。(板书:狭窄、矮小)同学们,这样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动、准确的表达。
出示课件16:
4.学习第6-7段,感受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通过孔隙,我们终于走进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它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6-7段。
预设1:内洞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并且通过汽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细节描写,加深了这种感受。(板书:黑)
预设2:内洞还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还可以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等,让我想到了黄山的奇石!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石钟乳和石笋的介绍,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引导: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难怪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板书:奇)内洞还有怎样的特点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作者还通过描写自身感受写出了内洞的大,他将内洞和外洞进行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让人惊叹!(板书:大)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小结: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真是神奇伟大地自然景观啊!(板书:神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1.教师启发思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知道文章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相信你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没有详细地描写如此神奇的钟乳石,而是着重写了孔隙和内洞呢?
预设:因为孔隙的狭窄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内洞也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师小结:是呀,叶圣陶爷爷选择了最有特点的孔隙和内洞进行了重点描写,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对孔隙的描写。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带着体会,再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壮观、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寻,你也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你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记录下这些难忘的体验。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顾全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感悟。通过对选取重点景物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向导的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介绍一下吧!
出示课件18:
五、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生机、明艳)(宽、有气势)(高、大)(狭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独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习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4: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