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1-31 10:20:34
|
只看该作者
一、教材分析
《尊重自己》是《学会尊重》一课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认知基础上,与第三课时《尊重他人》互为并列关系,分别从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方面展开,旨在激发学生对自我尊重的渴望,懂得尊重自己。
在教材中,本课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通过刘菲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应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第二个部分由“好脾气”先生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在被冒犯和侮辱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第三部分在“活动园”中通过情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懂得维护自尊要适度。
二、学情分析
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其自尊意识较中低年级阶段有了很大发展。父母的鼓励、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他人的尊重会令他们得到极大的鼓舞和心理满足。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还是发现,由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还不稳定,学生的自尊感有时显得比较脆弱,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自我贬低;有的学生听不进不同的声音,会对他人的批评耿耿于怀;有的学生会通过哗众取宠等较极端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自尊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小学六年级是学生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抹上自尊自爱的底色,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一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尊,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得到尊重。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对自我尊重的渴望,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尊重自己,知道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
2.掌握自我尊重的正确做法。不自卑,不过度维护自己,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在被冒犯和侮辱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3.认识属于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了解不尊重自己所带来的伤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尊重自己,知道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掌握自我尊重的正确做法,不过度维护自己。
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争当心理咨询师,了解不尊重自己的表现
以“争当心理咨询师”的活动形式,首先引入教材案例,请学生去帮助案例中的刘菲同学。教师提问:刘菲同学尊重自己吗?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有哪些?学生说出不尊重自己的各种表现后,教师相机对此进行小结归纳。并继续引导追问:如果刘菲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又会给她带来什么不良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懂得不尊重自己带来的后果。
本板块活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决他人的问题,而是要借案例最终回归到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体会尊重自己的表现到底是什么。
活动二:演演“讲道理”先生,面对冒犯机智应对
此环节先导入教材第6页“活动园”里的故事情境,给学生布置任务:这个“好脾气”先生对人总是和和气气的,可是“讲道理”先生却说“好脾气”的做法是不尊重自己。如果“好脾气”先生总是这样做,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的建议是什么?学生按此任务开展演一演活动:同桌之间先互相讨论,再轮流扮演“讲道理”先生,针对“好脾气”先生的言行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建议。教师在学生扮演展示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智慧地解决“好脾气”先生的困惑,并适时让未扮演的学生进行补充,从中引导学生面对故意的冒犯和侮辱时能机智地应对,掌握应对的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面对冒犯机智应对,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
活动三:辨析情境找不同,维护自尊要适度
本版块围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批评我们”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第7页“活动园”几种情境进行辨析,让学生思考哪些行为属于“尊重自己”,哪些行为属于“过度维护自己”。学生在辨析完成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先引导学生对“尊重自己”的情境2和4两种行为进行辨析,让学生从中懂得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再接着引导学生针对1、3、5三个属于“过度维护自己”的情境进行交流,让学生找出这三个情境的共同点,即这些行为都属于过度维护自己。由此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一些适度维护自尊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着力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口就是区分“尊重自己”和“过度维护自己”的标准。通过引导讨论,对情境进行分类,归纳共性、区别不同,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明白“尊重自己”和“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也就能很好地概括出其中的不同。
在本节课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找出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在自主探究中辨析行为,区分界限,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收获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