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课反思 语文,应关注“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05:5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有幸听到了全国名师何捷老师的讲座,其中何老师提到的“解读,要关注文学细节”一语,深得我心。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多数时间都在关注内容,都想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最根本是要教会孩子们如何使用语言,如何用母语交流和表达。教材上选取的文章,不止有其思想上的内涵,还有文本上的示范性,而文本的示范性就是对于语言细节的琢磨,语言细节才是文本的“奥秘”。

我们今天的解读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英美新批评派解读文本的方法。新批评派解读方法的要旨就是“细读”。读出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然后返回到文章本身,找出自己解读的依据。但新批评派对于文本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词语”的重视,却被忽视了。其实细读最根本的就是为了品读文本细节,领悟语言魅力。内容也许会过时,但语言表达所散发出的光辉却更为久远。

语言本身的光辉,其实超越了我们对于文本主题的简单界定。我们以《登鹳雀楼》一诗为例,一般我们对这首诗含义的解读会落在“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上,当学生领悟了这一主题,教学也就完成了。这样的统一解读恰恰遮盖了文本本身的光辉。

如果我们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就需要先关注语言细节,而不是先关注主题。“白日依山尽”,一个“白”字显示太阳光辉渐冷,一个“尽”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慢慢落下山的情景。“黄河入海流”,黄河正在滚滚不息地流入海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相对应的两种景象,一种“尽”,一种“流”。文本给我们展现出的广阔场景本身就极具感染力。从“尽”和“流”两个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切是“告别”式的,白日光辉“尽”,黄河东“流”去,两相对照。

关注文本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把文本的“肌理”作为有意义的整体去理解。文本在其“流动”中成就含义,我们不能挥刀断流水,把文本割裂开来赋予意义,这样做我们就会失去文本本身含义的丰富性。在前两句里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了白日落山,黄河东流的场景,接下来,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要求,作者应该“转”了,但是“转”是建立在前两句诗上的。作者看见白日落山,黄河东流,所以要“欲穷千里目”,他想要看什么呢?对了,就是再多看一眼即将“熄灭”的太阳,再多看一眼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珍惜这些不停逝去的东西。这样的关注文本的解读让我们串联其文本呈现出的语言细节,获得了诗歌的完整境界。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思考的话,会发现古诗中提到流水,一般都是用来感慨时光流逝的,而“登楼”一般都是表达忧伤的,贯穿这首诗歌的情感其实是对时光的珍惜,对这一黄昏的留恋。

从文本细读上,我们不止能获得新的收获,还能更一进步增进对语言魅力的感知,语文不止要关注文章主题,还要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即语言是怎么表达的,意义是如何在文本的细节中生成的,这样我们才算走进了我们伟大的传统——有着灿烂历史的汉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0: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