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讲座 如何有效地进行听、评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8: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在教研工作中,听课和评课这种方式使用范围最为广泛。教研工作中的大部分内容都离不开听课评课,教师更是对听课评课情有独钟,一有听课机会,就如同去参加精彩的联欢会,积极踊跃,乐此不彼。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听、评课才是最有效的呢?

一、应该怎样去听课?

(一)认真地听

听课听课,认真地听是首要的。

要听清楚教师的“讲”,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讲在点子上,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要听清楚教师的“导”,即教师指导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否准确无误,是否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要听清楚教师的“内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素养状况,比如,教学语言是否科学、简洁、规范、富有启发性,是否让学生字字听清楚,句句听得懂。要听清楚教师的“教学追求”,即教师是否追求教学艺术高品位,比如能否发挥创造潜能营造“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要听清楚教师的教学机智,即教师是否有较强的感应力与应变力,能敏锐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显露出的创新品格或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面临突发事件能做出敏捷而适宜的处理。

(二)仔细地看

听课仅靠耳听是不够的。作为课堂观察,仔细看也十分重要。听,是对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感知;看,是对课堂上师生行为的考察。听和看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具体感受教学活动。

首先,要仔细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精神饱满,包装是否整洁雅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板书是否正确、美观、合理,教具、学具及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是否适时、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师生行为是否活跃、有效。

二要系统看教学全程师生的双边活动,看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探究、合作的时间与内容是否得当,师生是否平等、和谐地沟通、对话,是否营造出鲜活的课堂气氛,学生是否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是否都能积极的思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学习效果是否理想等等。

(三)深刻地想

听课观察不仅有感知器官的感受,还要有头脑的积极思考。只感知不思考,听课只能获得一些表象和浅层次的感信息,难以进入听课的高境界。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者的头脑要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针对耳眼获得的信息作快速的思考:想明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这么做的情形、效果及根由;想明白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闪光点,并且通过思考给闪光点找到理论依据,找到闪光之源;要想明白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教学问题,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想明白在听课过程中受情境的诱发自己有什么感悟,或引起哪些联想。深刻地想,就是要对课堂教学情况作科学研究,对获得的信息作加工、改造、分析、综合,从而抓住本质,找到规律。

(四)及时地记

   “好记性不如懒笔头”,任何人都难以把听课中所见、所闻、所感准确地记在脑中,这就要及时记录。记下来,就是很好的研究资料。

听课记录应包括“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评析”两方面内容。

“课堂实录”即记录课堂教学情形,包括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行为、板书及教学效果等。课堂实录有简有繁,根据需要而定。简要记录只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教学步骤中的内容,只提纲契领地记,记下关键处或自己感兴趣、有启发的情形。详细记录则要把每个教学步骤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内容、对话等尽可能地记下来,或把教学重点片断作具体描摹式的记录。有时,听名师或优秀教师上优质课,为了更好地研究、学习,便把教学过程中一切内容一点不漏地记下来,成了“课堂教学纪实”。

“教学评析”是指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初步分析、评估和提出的建议,包括对教学内容和师生行为的思辩过程和结果,自己的点评、联想及在情境触发下的“一闪念”。写评析要先写听课时的随机感受,再对教学总的情况作全面分析,形成综合性的意见或建议,并记下来,以备交流、研究。

听课者要练就快速记录的本领。用笔记录一般跟不上口语速度,常常上句没记完,人家已说完若干句,手忙脚乱,丢东落西,很是狼狈。听课者要多练写字,力求高速度。可以编制一些代用符号做标记和提示,或代替常用的术语、惯用语、语段。有条件的不防学一点“速记”技术。简要记录应抓重点记,记录语尽量精炼。详细记录则尽量快速,来不及记录的内容,要留出空白,事后凭借记忆或录音、录像补遗。

二、应该怎样去评课?

如果说听课是通过课堂观察收集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资料,那么,评课则是对这些资料的研究,以获得理性认识。评课具有非情境性,它必须在听课之后进行,重点在“教得怎么样”。

(一)确定鲜明的评课目的

评课要体现目的性,依目的确定评课的内容和重点。比如,评估型评课,目的在于对某个研究课题的评鉴,评课就不必在教师基本功上大做文章,要着重评议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课题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是否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之中,课题研究有哪些值得完善的地方。如果是学习型评课,则不必多谈甚至不谈教学中的不足,重点评议其先进的教学思想,高超的教学艺术,扎实的学识功底,以及自己的感悟与启发。评课的目的一定要事先确定好,评课决不能临时现定目的,或游离目的之外信口开河。

(二)把握具体的评课内容

从新课程实施的趋势看,当今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评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认识教学现象的产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理念不是空洞的,而是时时处处在教学活动中反映出来的。评课者可依据课堂教学活动实例,从师生行为中提取教学理念。要评教师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是否从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确定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教材挖掘得透彻,讲解生动明白,但是不注重引领学生探究,不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是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他的教学理念肯定有问题,这样的课算不得好课。

2.评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

评教材的理解,就是评议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价值,是否准确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评教材的处理,要看教师以什么样的思路去“改造”教材,对内容的增、删,次序的变移是否有道理;重点、难点、关键是否抓准、抓牢并有效地体现与实破;各环节内容的定量与时间安排是否妥当。

3.评教学过程。

评议时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教师在当时条件下,是否最优地组织了教学过程。包括:选择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解决既定教学任务,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整个系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建立合理教学结构;采取区别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态度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其有长足的长进;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与引领学生自我控制的合理结合;随时调整和校正教学进程。二是时间消耗最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时间消耗标准、效果标准,是否按照标准使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时间达到最少定额,各教学环节使用的时间是不是最合理的。

4.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做三方面工作:其一,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除用纸笔测试外,还提倡使用质性评价法,如访谈法、情境测试法、行为描述法等,通常使用评价表了解教学效果。其二,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与数据。这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客观依据,包括学生的作业、小测验、问卷调查材料、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作品、活动过程记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材料;包括来自各方面对上述材料的评价,如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与互相评价,其他人士说明学生发展状况的信息等。其三,分析资料与数据。要鼓励被评价者参与讨论,这有助于促进被评价者的反思和对教学效果的认同;要对来自各种测评手段的资料与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要尽可能地做横向、纵向比较;评价的语言要准确、客观、有激励性。

(三)选择恰当的评课方法

最常用的评课方法有4种:

1.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对一节课或一位优秀教师全部教学生活做评析,既有对某个细节、片断的评点,也有居高临下的全方位的分析、评价。用综合法评课有利于总结、宣传教学经验;有利于其他教师理解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利于上级领导把握课改趋势,调整课改策略。在总结型、展摩型、检查型、鉴评型教研活动中常使用综合法评课。总结、评析某位名师、优秀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也大都采用这种评课法。

用综合法形成的评课稿多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总的评说授课者在教学实践上给自己的印象、感受,亮出对授课者总的评价语,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论证,最后作总结、概括。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义务教育研修部撰写的《识写结合,以写促识—哈市南市小学庞光辉识字教学风格》一文就是用综合法写的评课稿。文章开头写庞光辉的识字教学“在识中渗透写,在写中深化识,在识字教学中力求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将教师‘教’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学’的能力”,简短的引言,确定了庞光辉教学风格的基调。接着,在文章主体部分,评课者从三个方面分别评析、论证:一是“识写结合,相辅相成”,二是“识写训练,务实求精”,三是“识字教学,探源求法”。文章最后写庞光辉的“识字教学过程融入无穷的乐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与量”,点明庞光辉识字教学的特点与意义。

2.片断法。

片断法就是对典型的教学片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析。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导入、讲授、巩固、收束诸环节中某一环节评析,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讨论、自主实践诸环节中的某一环节评析,可以就教学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氛围营造等方面中的某一方面引证片断进行评析。片断法与综合法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局部评析,后者是全方位评析;前者关注教学策略与技艺,后者看重理性思考;前者只评析“点”,后者做“点”“面”结合式评析;前者重在微观评析,后者重在宏观评析;前者是进入“情境”的细察,后者是居高临下的“鸟瞰”。使用片断法评课较容易操作,也节省时间,但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使用片断法最要紧的是对片断的遴选。所选的教学片断应该具有典型性。典型的教学片断应该是这样一种教学片断:它有鲜明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教学本质,反映教学的某些必然规律,有较大的代表性。评析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能帮助其他教师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看到将来创造优质课的前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评点法。

“评点法”与后面的“表格法”都是从评课的技巧与方式上讲的。评点法是指针对授课者实施的教学活动次序情形,及时做分析、点化、评议。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对现场行为主体的评点,是对典型教学活动的分解性讲析。由于它及时、实在、更贴近教学生活,所以,这种方法更适合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培训。

评点法是借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评注法,再结合教研的特点改造而成的。评点分点评、段评、总评三种。“点评”是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某些话语或师生活动的某些行为发表的见解。口头评课时,可在简要回顾话语或行为所处的环境,即评议;书面评课时,可在话语、行为出现的位置旁加评注。“段评”就是在某一教学片段结束所作的评议,“总评”是一节课结束所作的评议,都是具有总结性的评议,包括评价、要求与希望。“段评”和“总评”常用的方法有:(1)综合式。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师全部的教学实践作综合概括,提出总体上的看法与指导,既指出优缺点,也勉励其扬长补短,指出方向,激其奋进。(2)举要式。只对执教者某些重要方面或重要问题进行评议,使执教者能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认识。(3)比较式。指出本课教学的优缺点之后,与相宜的优秀课例或教学片断相比较,或与执教者以前的教学实践比较,加深对教学的进退得失的认识与理解。(4)警策式。根据教学研究的进展情况,新课程实施的倾向,评课者对执教者的教学问题只简单用几个词语去点化、警策。如,“此法慎用之”、“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教师不发挥作用”、“准确、规范、生动乃教学语言三大要义”等。

4.表格法。

表格法就是根据评课的标准,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并根据这个评价表评估课的优劣。表格法简洁地体现评课标准,不仅能科学、全面地评价一节课,而且使用方便,所以,评课常常使用表格法,尤其鉴评型教研活动,竞赛型教研活动,更钟情于表格法。

使用表格法评课,关键在于设计好评课表。评课表分主体与附属两部分。“主体部分”呈现评课的标准与操作要求,是评课者主要填写的内容,包括项目、评课标准、权重、得分、备注等栏目。这部分内容是评课细则的表格化。每一项目要酌定分值。为操作方便,还要细分为若干子项目,并用简明扼要的词语表述基本要求和采分点;要划分不同层次,定好权重,并简述本层次的教学行为特征。比如,教学过程,总分值为15分,可包括程序优化、层次分明而紧凑、密度难度恰当、师生活动积极而活泼、过渡自然、整体协调、按时完成教学任务7个子项目。A等次为完全达到标准,权重为“1”;B等次为基本达到标准,权重为“0.8”;C等次为虽基本达到标准,但有一些问题或错误,权重为“0.6”;D等次为达不到标准,错误或问题较多,权重为“0.4”。“备注”栏是为评课者提供的简要记录必须说明的事情,记与不记视情况而定。“附属部分”是呈现执教者的自然情况和对评课表所做的必要说明。

    老师们,课堂教学百花齐放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探究,用智慧碰撞火花,愿我们的教育能托起每朵灿烂的生命之花。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8:11:43 | 只看该作者
市教研室   黄德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