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上册必读《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与主要人物概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9:3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有这样一位西方新闻工作者,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他的遗愿是把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中国燕京大学的校园里。
他是冲破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在红色区域(苏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工作者。
他的十一本著作,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催化剂。就中美两国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而他个人却曾经因为自己的作品,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看作危险分子,不容许报刊发表他的文章,甚至被迫迁居瑞士。
他的其中一本著作1937年10月在伦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十年来畅销不衰。
你猜出是谁了吗?
没错,他便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这部被一版再版的著作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我们展示两位老师的阅读笔记,看看她们摘录了哪些内容。下面是笔记的内容概要图:













内容简介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原著书名《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作《西行漫记》)

【内容】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以一位外国记者的身份客观公正、毫无党派之见地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将领的情况。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者还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举世无双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

本书及时澄清和批驳了国民党散布的红军是“流寇”“赤匪”等种种谎言,成了许多外界人士认识红军和共产党的新起点。

【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封面见头图)

【备注】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并重印发行多次。












斯诺风格








作为第一个能够到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注重实地考察。他不怕危险,特别注重实地考察,不妄言不虚言。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到当时已经被传言“流寇”遍地、“瘟疫”横行的陕甘宁边区采访。

——第一篇《去西安的慢车》中,斯诺曾遭民团尾随,险遭不测,被解救时,双方仅距离两里地。





——第二篇之《遭白匪追逐》中,斯诺看到了苏区的真实情况:
我不得不承认,我所接触到的农民,大多数似乎是拥护苏维埃和红军的。他们有许多人意见批评一大堆,但是问到他们是否愿意过现在的生活而不愿过以前的生活,答复几乎总是有力地肯定的。我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谈到苏维埃时用的是“我们的政府”,这是我觉得,在中国农村,这是一种新现象。






采访的过程中,斯诺具有锐敏的分析力和惊人的洞察力。能够对中国现状乃至政治格局进行深入分析并准确判断。在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中,斯诺是带着大量的未解之谜踏上前往苏区之旅的。在以后的篇章中,斯诺关注与分析了苏区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靠什么来维持和运转。他发现:







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
——第八篇之《游击战术》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生活中,个人的存在是在社会整体、即群众之中的沧海一粟,必须服从于后者的意志。在这场斗争中,只有团结最一致、目标最坚定、精力最充沛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种团结一致如果不能说明他们的胜利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免遭消灭。
——第十一篇之《俄国的影响》








仅这一处的发现与分析,就高过了各种浮于中国苏维埃政权表面传闻的报道。这也许是《红星照耀中国》已经出版便引起轰动的原因吧。



《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畅销,另一个原因是斯诺具有高超的文学水平。他注重细节,喜欢用对比手法。





比如他这样描写毛泽东:
时间已经过了早晨两点,我精疲力尽,但在毛泽东的苍白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在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
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地考虑战争吗?
——第三篇之《论抗日战争》










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原来是位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极强亲和力、有生活情趣的性情中人。





斯诺不仅采访领导,随时采访最底层的百姓,这让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增加。为了体现苏区在扫盲工作方面的成就,斯诺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
共产党是讲实际的人。例如,你一进到山区这种小“社会教育站”,你就会听到这些人在这样高声问答:
“这是什么?”
“这是红旗。”
“这是谁?”
“这是一个穷人。”
“什么是红旗?”
“红旗是红军的旗。”
“什么是红军?”
“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这是粗糙的宣传。但是农民和他们的子女读完这本书以后,他们不但有生以来第一次能读书识字,而且知道是谁教给他们的和为什么教他们。他们掌握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基本战斗思想。
——第六篇之《人生五十开始》








这就是在认字的同时进行宣传,边区识字运动的成本低到难以致信,但成绩却远高于国统区数倍,红色教育就这样深入骨髓。读者从这个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红军的“一边战斗一边学习” 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为了体现红军作战风格与国民党不一样,斯诺引用了外国武官一句话:
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

——第八篇之《“真正的”红军》






斯诺写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运用细节与对比描写,非常生动。







徐海东打仗十年,负伤八次,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象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第九篇之《红色窑工徐海东》






埃德加·斯诺非常幽默诙谐,他的语言让读者感到非常轻松和愉快。







(国共重新合作)南京还没有公开承认这次所谓的“复婚”。它宁可把这关系看成是纳妾,她行为是否端正还有待证明,而且为了外交的缘故,这种关系在家庭圈子外面还是少谈为妙。

但是即使这种偷偷摸摸的“结合”,也是令人震惊地公开反抗日本,这在几个月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日本自己的(通过媒人广田)与南京体面地结成“反共”婚姻的要求,终于被拒。这也许是南京外交政策终于有了根本变化的最后的明确迹象。

——第十二篇之《友谊地久天长》







也许就是斯诺挥动着由心灵、眼睛、文采驱动的笔成就了《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就像斯诺在《保卫亚洲而战》中所说:许多进步读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阅、传抄这本书,并因此参加了抗日。

美国外交官谢伟思说:斯诺对西北红区的直接报道,简直使当时在华的外籍人“振聋发聩”。声援中国抗战,接近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高潮迅速兴起,大批记者、教授涌入抗日根据地。

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在致友人信中说:“下定决心来中国抗战就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红星》不仅激励了亚洲各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也增强了欧、美、北非人民战胜德、意法西斯的坚强信心。

所以,正如美国学者休梅克说:感谢埃德加·斯诺,感谢他出了一本“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的书”。

同学们,看完这本书,你是不是也会喜欢上这位认真严谨又有洞察力的美国记者呢?












思维导图








请横置手机阅读














主要人物








一、毛泽东印象



埃德加·斯诺先后6次来华,与毛泽东进行多次谈话,仅斯诺第一次进苏区,在简朴的窑洞里,毛泽东和斯诺就进行过数十次彻夜漫谈,每晚的谈话一直到这个西方人倦得倒头便睡为止。这位南京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的毛泽东有什么魔力让斯诺有如此感兴趣?

1.爱吃辣,并且喜欢借“辣”发挥接地气的“辣粉”。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并且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2.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的书迷。

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3.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他前考几千年,后测几百年。

(毛泽东说)没有国民党的合作,我们目前的力量是不足以在战争中抵抗日本的。南京必须参加。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中国两大政治力量,如果他们现在继续打内战,结果就会对抗日运动不利。

——第十一篇之《别了,红色中国》

(毛泽东说)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是国际社会主义胜利的一部分,因为中国打败帝国主义意味着摧毁帝国主义最强大的一个根据地。如果中国赢得了独立,世界革命就会非常迅速地发展。

——第十二篇之《蒋、张和共产党》



4.天生精明与智慧的经济学者与预言家。

(毛泽东说)当中国真正获得了独立时,那末,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从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几万万的人民,一旦获得真正的解放,把他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文化的水准。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在过去却很少发挥;相反,它还受着本国军阀和日帝国主义的压制。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5.感情深邃、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长者。

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在六千英里的长征途中,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步行的。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6.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敢的当家人

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小结】

毛泽东主席领导我国人民彻底改变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原因有许多,但上文毛泽东印象中体现的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以他的魅力与成就让无数人敬佩敬仰乃至膜拜。美国第三十五位总统肯尼迪,他生前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本《毛泽东选集》。美国第三十九届总统卡特说:“我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毛主席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全世界” 美国第四十二位总统克林顿评价说“毛主席无愧于世界级领袖”。

读者们,好好研究《红》中的毛泽东,对于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工作中、思想上、为人处世上都不无裨益呀~












二、杨虎城印象



斯诺从北京乘火车一路西行,到达西安府,先去拜访的人是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斯诺是一个非常关心被采访者个人生活的记者,他在书中写到:







“原来杨虎城也同这个过渡时期的许多中国人一样,为家庭纠纷所苦,因为他有两个太太……她们相互憎恨,她们都为他生育了儿子,都有权做他的合法妻子,双方都坚决不肯搬到巨石营建的宅第里去住,除非对方不住在里面。”







因此这座耗巨资营建的宅第成了杨虎城的“单身宿舍”。此时的斯诺以外国人比较morden的价值观来看待民主战争时期中国的此类现象:出身草莽的老杨,对于自己的灵魂的归宿,大约是不如对祖宗的传统那么关心的。



来探访红区前,斯诺显然是做足了准备的,翻翻中国历史,他发现,中国有一些极能干的爱国志士都曾一度被贴上土匪的标签。他从中国的情况出发,这样来评价杨虎城:







“绝不要以为杨虎城将军早年当过土匪,就必然没有资格做领袖了。这样的假定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在中国,一个人青年时当过土匪,往往表示他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事实上,许多罪大恶极的无赖、流氓、汉奸,都是以正人君子的面目陈腐的诗云子曰的伪善,中国经书上的愚民巫术,爬上显赫的地位的。”






这样的评价真是入木三分,也正是因为斯诺能够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出发来审视当时的“红区”,才能把最真切的情况写下来向世界报道。







三、张学良印象



在到达红区之前,斯诺通过前来接应的王牧师与少帅张学良有了交集。他笔下的张学良是一个典型的民国花花公子形象:受人爱戴,为人慷慨,有现代思想,能打高尔夫球却又喜好赌博,吸毒成瘾,性格矛盾,年轻没有经验,受腐败无能的食客们包围。日本侵略东北伊始,有病在身的少帅无力抵抗,信任且依靠蒋介石,接受了不抵抗命令,结果坐失满洲,作为替罪羊不得不屈服下台。



张学良与共产党可谓“不打不相识”,逐渐认识到红军是抗日的天然盟友而不是敌人。红军联络员王牧师与张学良的初次见面也颇具戏剧性,他将张学良引到延安,东北军与共产党之间的抗日统一战线在蒋介石极力剿共的氛围中秘密行成了。



这一战线的行成,除了共产党的努力争取,还在于张学良的品性,即使忠于蒋介石,也仍有“中国土匪”爱家爱国的本性。







四、邓发印象

     

在汉朝皇城遗址旁的土堆上,斯诺遇到了一个好玩的赤匪——邓发。







“他一头黑油油的浓发下面,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的笑容……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在那套硬邦邦的制服下,一点也不失轻巧矫捷。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膊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噘了嘴,向我眨着眼!”







哈!这分明是个顽童的形象!



在沉稳内敛的中国人中,邓发好像是个另类,活泼有趣又热情,热情到斯诺要什么都愿意给。因为斯诺是一个记者,写报也看报,他认定斯诺见过他的照片,刚一见面就兴奋地问斯诺认出他没有。斯诺也很有趣,他记起了邓发,是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眼前这颗头悬赏五万元呐!







五、周恩来印象



“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走上来,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一句英语给斯诺带来了无限亲切感,他马上认出了眼前人就是周恩来!斯诺和周恩来一边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







“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斯诺对周恩来的评价准确而独到。



对周恩来的描述中,斯诺再次展现了他对“个人史”的兴趣,并希望通过“个人史”洞见“社会史”,找到社会发展的缘由和趋势。在讲述完周恩来个人经历后,他用这样一句话总结道:







“背弃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这是周恩来个人的历史,也映照出千千万万红军成长的影子。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品格,红军才能生长、发展、壮大,乃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踏上这条采访之旅开始,从去西安的慢车上与之攀谈的青年人的谈话中,斯诺就开始了对白区报道的怀疑。现在,眼前这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又轻松愉快充满对生命热爱的周恩来和白区报道的共产党人是“无知土匪”“强盗”爱用骂人的话行成了奇特对照。以后得采访中,斯诺用孩童般的纯净和局外人的理智去观察和记录共产党的言行,这对打破国民党虚假的说辞,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共的误解有着重要作用。







六、朱德印象



朱德在新军领袖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人物,他不是到国外接受新思想留学生,而是在中国内地两个最落后省份中成长的中国旧式将军。跋涉各地寻找共产党的经历表明他已具备革命领导所必需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一个没有任何政治野心的军事天才几乎能立刻博得众人的爱戴。也正是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党内的政治与军事力量相辅相成、互相扶持,没有发生过争斗。冷静的政治头脑是“毛”,热烈的心是“朱”,朱以实际行动将“毛”的思想赋予生命。毛泽东曾风趣地对朱德说:“朱毛朱毛,你是猪,我是猪身上的毛啊,朱之不存,毛将焉附?”难怪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一直以为“朱毛”是一个人。














重要情节








一、人民有多苦



死亡的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中华大地上空。沦陷区中国人的生活被日军烧杀抢掠所打破,生命和尊严被践踏。国共内战,国民党奉行“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政策,冤杀了多少普通百姓。大多数地方还在承受着军阀和地主的苛捐杂税,人民像不堪重负的骆驼,得不到一丝喘息。灾荒和时疫常常让中华大地的景象惨不忍睹。



斯诺将这样的景象记录下来: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 一个勤劳,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这种景象真是惨不忍睹。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褶,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像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斯诺为此感到痛心,西北地区千千万万中国人因为灾荒而饿死,在东部的大城市里,却有那么多存量供地主富商大发其财,供军官士卒恣意挥霍。



采访之初,斯诺惊异于红军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后来应是越访问越清晰,生活的最低处是信仰的最高处,在社会底层被剥削欺压得一无所有的红军战士能守得住的,只有信仰!



二、红军剧社



红军要建立政权,获得红区的农民和工人的拥戴,不能只靠打仗和分土地,文化的宣传与建设同样重要。斯诺深刻地认识到红军剧团的作用:这些剧团使我奇怪的不是他们向世界提供什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他们显然没有,而是他们设备这么简陋,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红军占领一个地方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尽管红军把艺术搞成宣传到了极端的程度,但是他们真诚的迫切的宣传目标始终是要震撼,唤起中国农村中的亿万人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唤起他们的人权意识,同儒道两教的胆小怕事,消极无为,静止不变的思想作斗争,教育他们,说服他们,强迫他们起来为“人民当家做主”作斗争。农民阶级经过两千年的沉睡以后在觉醒的状态下逐渐站起来,由此而产生的这种越来越大的压力,较之南京方面所通过一切口头上十分虔诚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决议更加能够坡时在中国实现巨大的变化。



三、万里长征



斯诺用整整一篇的内容来写长征,可见长征在他内心引起多么大的震动!和平年代的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想象当时的惊心动魄。蒋介石第五次围剿对红军发动了九十万军队,战况极其惨烈,这次战役中战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红军反围剿失败,开始了大远征,为期一年。这次远征不是简单的撤退,要应对国民党的轰炸围截,用死亡铺就生的道路;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尽力保存革命力量;要斗地主分土地,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要开展扫盲运动,通过戏剧演出等文化形式将农民从蒙昧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抗日热情;要争取少数民族的力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要展开实地调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



令斯诺感动的地方在于,长征虽然是反围剿失败导致的撤退,却不是溃退,红军的核心力量仍然完整无损,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他从红军身上看到了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无与伦比的这一次远征中了。












结束语








斯诺本来计划在陕北苏区采访92天,但实际上后来却长达四个月。离开苏区时,他还依依不舍,心里感到很难过,觉得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四个月的时间,他怀疑过,惧怕过,思考着,感动着,豁然开朗着,深深留恋着,不说再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9: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