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01:4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采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4个班,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对话用语和一定量的词汇。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本学期来加强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本学期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三、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文化,培养学生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26格外字母的正确书写方法和格式。
    2、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
    3、活用四会句型,
    4、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5、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小学生主体性地位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体现,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怎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呢?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对话。根据这些对话稍稍用心设计一下,便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学习对话的良好氛围。
     通过复习与新授对话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对话,为新对话教学作好辅垫,并可以以此导入新对话教学。从而达到以旧引新,更好地为新授打好基础。对话的方式可以有:教师与全班对话(个别学生也可),或是让学生问候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二)、 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场景,表演对话。
      在教学对话前为学生设计场景,营造氛围,诱发学生的语言动机。让学生发言,教师稍稍加以引导,将他们的句子串联成对话。请学生跟读。然后操练几遍,便可让学生在设置的场景里进行表演,充分利用道具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而下面的学生当“观众”并打分,并请打分的同学说说为什么打这个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更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怎么说?对不对?应带怎样的表情?怎样演会更好?学生无论是表演的还是看表演的,都会在打分时找到他们需要的答案。   
(三)、 通过娱乐、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小学生中,就是再高年级的学生还是非常爱玩。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对话教学中,设计各类竞赛、游戏。让学生在比中学,猜中学,玩中学,唱、跳中学。如:藏卡片、快看快说、快听快指等。印象会特别深。
(四)、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手势。
把一些单词、短语、甚至是句子与手势或是肢体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全身活动,手脑并用,即加深了记忆,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

























六、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及课时 备注
1 Unit1  Part A  (2)  
2 Unit1  Part B  (2)
3 单元检测一⑴    试卷讲评⑴
4 Unit2  Part A  (2)
5 Unit2  Part B  (2)
6 单元检测二   试卷讲评
7 Unit3  Part A  (2)   
8 Unit3  Part B  (2)
9 单元检测三  试卷评讲
10 期中复习  段考
11 Unit 4   Part A  (2)
12  Unit 4   Part B  (2)
13 Unit5   Part A  (2)
14 Unit5   Part B  (2)
15 Unit6   Part A  (2)
16 Unit6   Part B  (2)
17 期末复习
18 期末考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