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心得 数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0:4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德育教育是如何处理的,不过在我们国家,德育教育主要是由《思想品德》课来承担的,所以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其对德育的渗透是很少的,其主因也很容易理解:考试不考。

    今天读到邹莉莉老师的关于数学中德育教育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任何学科教学中如果缺位德育教育,那么其育人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但是,平心而论,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因为那几乎不是教育,而是明目张胆的扯大旗,生硬之极,其效果基本上是两种:反感或是觉得没有必要。

    我们的数学德育教育主要方面都是体现在数学史上,一提到勾股定理就开始谈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中国古代数学当然是伟大的,但是德育如果仅仅靠勾股定理来完成是不是也太单薄了,何况,中因古代数学再怎么伟大,也不会让我们的学习的思想品德得到多大的提高。这种无聊的德育教育其实还不如不要。

    我个人觉得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着眼点可以放在如下几个方面:互助、合作、理解、体谅等方面。

    读的时候有好多的想法,好多的话,一动笔就没有了,看样子,德育教育真的不适合数学老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0:45:1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理性的,但是,“理性”这个词本身又是什么呢?相对于理性,我们用“感性”这个词来形容不够理性,但是正如左说明不了右一样,理性与感性这两个名词本身解释不了它们本身。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正常用的人类,我们的思维过程必然会有感的成份在内,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去培养理性思维?张先龙老师的文章提到了几点,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我还觉得可以补充几点。
    一、严谨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什么叫做严谨?有人认为严谨就是面面俱到,是不粗心,这其实是不对的,所谓的严谨,应该是注重逻辑,注重条件,在条件充分、逻辑严整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结论。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环境下,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中出现不同的解读,很多的数学课堂要求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这都是正常的方向,但是,在“大胆猜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而这部分相对来说就显得单薄得多。我们现在的课堂过于可调直观、强调感性、强调探究,而忽略于逻辑与推理。几何推理曾经被广为垢病,认为这部分内容没有价值,却忘记了正是由于欧氏几何的推理体系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石。

    二、过程是理性思维的核心

    复旦附中曾容老师将数学学习归纳出三个什么,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我们短短几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无数前人历经数千年积累而来的,对我们来说,这当然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待这个世界,但是,不好的,我们可能忽略了巨人成长的过程,过于专注知识的应用、过于强调解题,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与解决的途径,很多时候,解决的方法其实未必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寻找的过程更能让我们深思。而我们常常过于专注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或传授,而忽视揭示其背后的道理。在一些数学教学中经常没有思考过程只是结论,由条件到结论,其中缺乏质疑与说理的环节,把数学的思维过程压缩成结论的抢答。只追求解题速度,却不关注思维品质提升,满足于知其然,不质疑所以然。所以学生的探究、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训练,丧失了最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机会。

    学任何学科都要有质疑的精神。我们所说的数学中质疑的眼光,关键是质疑数学知识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数学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规范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框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讨厌形式上的严整,似乎打破了形式上的严整,我们就能获得思维上的活跃,于是近年来,学生的作业格式显得五花八门,没有格式,没有规范。这种形式的多样性其实并没有带来思维上的灵动,反而因为对于格式的轻视来养成思维上的轻浮。理性思维必须要求我们的思维受条件的约束,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来源于我们规范的表述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 05: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