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致新入职的同事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2:4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年轻人:

    你们好!

    这样说并不是我年老,而是你们的年华令人羡慕,年轻真好!

    虽然你们是新入职,但你们当中的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过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甚至有的经验比较丰富。听完你们的入职调研课,我感慨你们在这么多年教研活动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起点是我们那时候所无法相比的,比我们那时要优秀得多。但我想说的是,从个人成长角度考虑,这种课的意义不在于课本身上得怎么样,而在于通过这个活动使个人产生教学上的困顿,使教学改进的方向突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之前有一定教学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能会对语文教学理解得更深一些,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一些。

    下面我就语文学科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不一定适合你,但可以思考,也可以讨论。

    一、我们教学中每天触手可及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人文性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熏陶的过程,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靠课堂上的说教完成的,也不是靠某一篇文章的教学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相对于此,语文的工具性不一样,它是触手可及的,它使我们的教学目的性很强。

     统编教材一改北师大教材的泛语文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核心部分阅读和写作。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显性方面看,就是要教会学生更好地从周围世界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同时学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见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这个世界。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为例,在每个单元的扉页上就阅读和写作的目标,有明确的表述,我们具体来看看:

    第一单元: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第二单元: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记活动。

   第三单元:

   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单元: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第五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第六单元: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写倡议书。

   第七单元: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好。

   第八单元: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六年级上册每个单元扉页上的教学目标的浏览,我们不难发现:

   1、每个单元都有“读”和“写”两个方面目标要求;

   2、除“读”和“写”没有出现其他目标。

   有些单元在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学习上,很集中,甚至是同一个知识点在读和写两个方面的展示。要求老师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去认识、感受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写作当中试着运用这个知识点。如第二单元,在学习主体课文材料时,要求关注作者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而在学生学习写作时,又要求尝试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去写场面。

   正是因为统编教材以语文的工具性方面知识技能作为单元教学目标组织单元学习材料,同时目标又有单一、很少有干扰的特点,有人就提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学习材料串讲。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小学低年级是处于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语言文字方面重在积累,“读”和“写”则主要表现在更为原始的状态“听”和“说”上。

    二、我们教学某篇文章时价值取向是由编者意图决定的。

正如一棵大树,木匠来了,想到的是打什么家具好;木材商人来了,想到的是卖掉能赚多少钱;艺术家来了,会寻找树之美;而植物学家来了,则会关注其叶子和花的性状,该怎样去归类;等等。

   一篇文章,它价值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在教学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失去了重点,也是不对的。因为这篇文章放在不同的教材系列中,或是在同一教材系列的不同年级中,甚至或是不同单元中,编者的用意可能不一样,对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也就可能不一样。当然,由此导致的我们教学时的目标也就不一样。

   下面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月光曲》这篇文章在六年级上册它的定位和编者的意图。

    这篇文章被编在第七单元,这个单元是感受艺术,在阅读这块的目标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文中以皮鞋匠这个角色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想象,形成一段描绘性的文字,然后让学生由这些文字通过想象,再到画面。这是阅读方面的价值取向。按理说,在写的方面,应是由艺术品,到想象,再用文字进行表述。但这个单元的写的方面却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好”。用“拿手好戏”替代了艺术品,用“重点部分”替代了想象部分,这种变动,应该是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阳春白雪”虽好,但学生对“下里巴人”更有感觉。如果把《月光曲》编排在中学阶段,我想其写的目标就可定为尝试写一写欣赏艺术品时联想的内容了。而如果把《月光曲》编在小学中年级,我想写的目标可能就要改成“说”了,可让学生尝试把《月光曲》的故事说给家人朋友听听,其中想象画面可不涉及。

    三、只有从一桶水中盛出一杯水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左右逢源,才不会局促。

    关于教师个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什么是学高,而不是技高?

    现在学习、修养讲究的是“短平快”,现炒现卖当然回报来得快,但实际教育是个长期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短平快”只是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培养各种门类的技术工人,而不是在培养人,这无疑削弱了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我们外出学习听课时,往往想得最多的是某篇文章名家们是如何教的,关注的也是他们的教法,而很少关注到这篇文章是在哪个教材系统,编者意图或名家们的意图是什么。听名家们的课多了,你就会发现,那些高屋建瓴、教学浑然的名家,往往知识渊博,经史子集内容、儒佛道基督思想广为涉猎,而所表现的“技”,只是知识外露的形式。“学”是根本,“技”也重要,但“技”只是末节,弃“学”而只重“技”自然不妥。

    再如考试,本是检测教学过程效果,以便得到反馈,再进行相应调整。一但唯分数论之后,怎样才能获取高分就成为师生追求的目标,各种“技”就自然生发出来。对教学内容的传授(特别是高年级)就不再那么重要,而刷题则被普遍重视起来。甚至可以某种程度上放弃对教材的教学,只要用与教材配套的试卷习题进行足够量的刷题,再辅以老师适当的技巧点拨,就可以实现学生整体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但很明显,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谈不上“树人”。

    处于具体环境中的年轻的你们,要“学”要“技”,要生存还是要理想,是有个取舍的问题,也是个纠结的问题。



    希望以上文字,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东西,希望各位新人同事们明白,一篇文章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信息,有许许多多的侧面,但这篇文章之所以编在某一册中的某一个单元,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也许只是看中了其中的一个侧面。而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实施这一想法的角色,因此了解编者的意图,贯彻它,才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6: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