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10: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懂经典是不易的,但是读完之后总是会有很多的启发,或者是关于生活的,或者是关于学习的,或者是关于天命的,但总归是能够从孔老夫子的言论中明白些什么而受启发。

一、关于“命”

《论语》一书主要含有二十个章节,每一章节具有一个主词,比如“学而第一”、“公冶长第五”、“乡党第十”……每一章节均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编纂而成,除个别章节在解释的时候比较晦涩难懂,读懂的章节仍可融为一体,体现着孔子日常生活的写照,很多地方的言论有分歧,但从整体上来看,一致多余分歧,比如孔子应该是无神主义者,但是在论述中会有很多地方在论述“命”,比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12.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20.3)”……等都论述了关于命的见解,但是在李泽厚的书中,关于孔子论述的命,我是非常认同并且是印象深刻,针对孔子一个无神论者论述的命,李泽厚说:“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即人力所不能控制、难以预测的某种外在的力量、前景、遭遇或者是结果——“命”是偶然性。在“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的解释就是如果不认识,不懂得这种外在力量的非可掌握的偶然性,不足以为君子。这种见解可以和我们的人生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偶然性,很多人被偶然性支配着,甚至相信自己是被上天中可能存在的神支配着,但是孔子就是让我们明白生命中充满着偶然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这种偶然性,懂得把握这种偶然性,敢于和偶然性做斗争,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必然,就是在生活中,我们懂得把握生命中的机遇,为自己“立命”、“造命”。对于这个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命的说法,比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14.36)”、“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6.10)”等,都对我们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大的启发,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制造属于自己命运中的必然。

二、关于“仁”、“礼”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仁”和“礼”,并且非常的重人事,而不注重武备,在《论语》中对于“仁”“礼”的论述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12.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13.2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4.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4.3)”……关于仁、礼的论述是非常多的,根据李泽厚的记载,《论语》一书中关于“仁”字出现百次以上,虽然每次出现的时候,解释多有不同,但是总归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并且在《论语》论述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仁”和亲缘关系离不开的,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8.2)”中就把“仁”和亲缘关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除了“仁”,还有“礼”,我们一般理解的礼是一套制度,一套标准,原始的礼仪,被理解为图腾或者是禁忌,那么在孔子所论述的礼中,我认为更多的是对“周礼”的继承与维护,在《论语》中,孔子不仅一次的论述周天子的制度和管理,比如“吾从周《论语》(3.14)”、“梦见周公《论语》(7.5)”、“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3.17)”……都体现了孔子对周礼是非常维护的,同时还有更加直接的“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直接表达对周代制度的认同。

三、关于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

由于对个体人格的完美追求,孔子提出了很多对于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或者是普遍的规律,比如孔子在17.8一章中,孔子提出“六言六蔽”,提倡“学”的重要性,即在学的时候如何把握度,李泽厚说“苟非其度,一切好品德也将是大毛病,此学非思辨,乃实践。”孔子对于度还有很多的论述,皆阐释了如果想追求个体的完美人格,对于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中庸》里说:“中庸者,不偏不倚”也就是孔子所论述的在人格上的把握了。孔子提倡学习知识同时强调意志的克制和锻炼,主动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约之以礼《论语》(6.27)”,“克己复礼《论语》)(12.1)”,“刚毅木讷近仁《论语》(13.27)”等。追求知识、勤奋学习和讲求控制、锻炼意志成为人格相互补充修养的两个方面,这种刻苦的自我修养使人的个体人格达到最高的境界,即孔子所提倡的“仁”:“君子无终日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4。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7.15)”“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14.4)”、“仁者不忧《论语》(9.29)”等,还有对于自己的人格修养的部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9.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9.28)”……所有的这些都是树立和表彰个体能够形成的伟大的人格“仁”,孔子树立的这种人格君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14.38)”的勇气,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14.35)的洒脱”,我们平时更多的都是知道有这样的一些理论,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确是非常的困难,不能树立个人应有的小“仁”,更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大“仁”,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生存中都具有伟大的独立的人格,李泽厚在书中论述“人并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独立性”但是,在一个社会中生存的人,无论是不是具有独立性的人,都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从而达到“仁”,《论语》一书中很多的思想可能已经并不是孔子的言谈,但是从大的趋势上讲,确是代表了孔子的大部分的思想趋势,即“仁”“礼”等,里面的每一条,都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中有很多的部分是可以给人以非常深刻的见解的

(1)如有“子夏曰:小人之过必文。《论语》(19.8)”,最先见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听课机会,记住了论语中的这句话,主要解释为“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总要掩饰。”《正义》孔曰:文饰其过,不言其实。……不欲改过,故于人之责之也,则为文饰之言以自解说,若为无过者然。在今天“文过饰非”这个成语,可能是因为总是犯错,所以对这句话记忆非常的深刻,生活中我们总是企图通过掩饰自己的过错来证明自己还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并没有思考如何进行改正,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论述的“小人之过必文”,没有向着如何去改进,一心向着怎样的掩饰,离“仁”越来越远,所以也就达不到圣人的地位,追不上圣人的脚步吧。

(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11.22)主要解释为“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回后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颜回说:你老师还活着,我怎能死?””《正义》《曲礼》云:父母在,不许友以死。颜子事夫子如父。如果只是靠单纯的解释,恐怕会有很多的人误会颜回说的话,今天,一般对人生气活着是怼人的时候才会说:你还没有死,我怎么敢死呢?但是重要的不是这言词,而是其中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所包含的忠挚的态度,孔子一直都非常的欣赏颜回,“有颜回者好学《论语》(6.3)”孔子对于颜回是非常的称颂的,说颜回无论是实践行为还是心理修养都非常的好,并且在这一节中,称赞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颜回去世的时候,虽然孔子说,人不能太过激动,但是却在颜回的丧事上泣不成声,可见孔子对于这个英年早逝的好学生的惋惜,所以在上述的话中,就不免颜回说出这样的话,根据《正义》中的解释,颜回把孔子当做自己的父亲对待。

……

在《论语》书中,很多地方读起来都非常的有意思,在玩笑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一句话背后的意思都值得读者细细的品味,在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温故而知新,在不断的温习中逐渐的领略《论语》一书中包含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并且在自身的生活和实践中,用于自己的身上,虽然我们都不是圣人,但是跟随圣人的脚步,我们也终能在人生的过程中修身养性,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6: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