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枫桥夜泊》观课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13: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钉钉群“多彩二七小语之家”播放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阅读指导课《枫桥夜泊》,观看之后深有感触。

这堂课初始,王老师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涛声依旧》的歌词导入,似乎平淡无奇,但

接下来王老师抓住词中的“无眠”,通过找近义词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无眠”,顺势引出清朝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自然地挖掘出“钟声”这个意象,用“钟声”串起了明朝高启《泊枫桥》、宋朝陆游《宿枫桥》中的“钟声”,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寄愁绪于钟声的情思被深刻的挖掘出来,却又那么的平淡自然而不露痕迹,仅此导入的功力之深厚就令人叹服。
接着王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师生配合诵读的方式朗读《枫桥夜泊》,感受诗的节奏和味道,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体验这种属于自我的感受,又让学生对比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的感受,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引向深入,实则引领学生打开了品位中华古典文化的大门。

引领学生找到读诗的独特感受时王老师用了一个独门绝技,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空出来,实际是在教学生心无杂念,人在心无杂念的时候读诗最容易入情入境,也最容易体验诗的情感,反倒容易使自己萌生想法。

在诗中体验到自我之后,相当于走进了古诗的大门,曲径通幽的风景还需要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欣赏,而这恰恰是学习古诗的难点,区区二三十个字,如何能展现出王维的“诗中有画”呢?王老师提起了“愁眠”这条线索,因为愁眠,漫漫长夜诗人必有所见,那缓缓沉下的月亮,那幽暗恍惚的渔火,那江边盘旋飘落的枫叶……无不时刻牵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因为愁眠,夜泊枫桥诗人必有所闻,那沉月落叶中的乌啼,阴森凄凉,那夜半悠远的钟声,震人心弦。学生在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千多年前寒山寺外张继的小船上,无尽的愁绪油然而生。

这一段情境的创设使整堂课进入佳境,没有高新技术的辅助,也没有令人花哨的场景,有的只是诗中的几个意象“沉月”“渔火”“枫叶”“乌啼”“钟声”,以及对这几个意象深入到位的体验,这种抓住关键意象充分发掘视觉、听觉作用的举象方式就是王老师的又一个绝招吧。

课堂至此,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层面,如果戛然而止,也必会有余音绕梁之效。但是王老师借势发力,在学生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所感,而且是与张继换位之后谈愁眠的感受,一个“霜满天”把那凄凉渲染的淋漓尽致,一个“对愁眠”,把那孤寂体验的无比真切,尤其是借助钟声引领学生与诗人张继的对话,更是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个环节由想象到感受,由感受到对话,由读到写,由写到说,既提升了学生鉴赏古诗的水平,又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素养,王老师的造境会意功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大地的明月从古照到今,文人墨客的愁眠也从古时到延续到今日,寒山寺的钟声也从古鸣到今时,那明月,那愁眠,那钟声,还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经典,也就是文化。诗讲到这里的时候讲完了,课上到这里的时候结束了,但是那明月,那愁眠,那钟声,却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魂!

从王老师的课中,明显的看到了他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梦想:借由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陶冶,让学校的底蕴更深厚,让教师的信仰更高尚,让学生的德性更纯粹,让家长的智慧更清澈,让社区的民风更淳朴。这是多么朴素而又远大的教育理想,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兼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23: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