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4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有教学反思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套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内容与教育部审定新编教材同步,本站资源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帖子下面(往下拉)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5:13 | 只看该作者

人教八下物理教案.zip (2.65 MB, 下载次数: 773)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5:34 | 只看该作者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
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
教师:做完活动后,赢的一方请站起来;同学观察一下,这些同学有什么体征呢?
学生:个头较高,身体较壮。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个头较高,身体较壮,侧面反映这个人的一个什么特征?
学生:“劲”大。
教师: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劲”大,实质上就是我们物理上的力,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下课本上的图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起重机,汽车等。
教师: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其他物体能否产生同样的效果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5:46 | 只看该作者
弹力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弹力是三种基本常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泥和一段铜丝。分别请同学上来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挤压橡皮泥和弯折铜丝。松手后,观察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弹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复了原状;橡皮泥和铜丝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现象。
学生甲:射箭时箭射出后弓会恢复原状;
学生乙:跳水运动运在跳板上起跳后跳板会恢复原状;
学生丙:面粉团可以捏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不能够恢复原状。
教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能够明白了。
【设计意图】从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发现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入对新课的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35分钟)
1.弹力
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到了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能像橡皮筋一样拉伸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我们称为弹性;而像橡皮泥一样拉伸后不能够恢复原状的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我们称为塑性。
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下具有弹性性质的物体。现在老师手上有两个一样的小弹簧,首先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伸它,其中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5:54 | 只看该作者
重力
★整体设计说明★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设计从生活中的现象走向物理课堂,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学情分析★
这个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悉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法引导★
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猜想。
(4)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其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实验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难点: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师:两根弹簧、自制流水装置、重垂线、自制的水槽、三角板、画、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投影仪、苹果、细绳。
学生:钩码、质量已知的一些物体、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教师:上课之前请同学观察两个现象:泡泡下落、各种物体下落。
1.老师吹泡泡
2.老师将一容器内:羽毛、纸片、石块、铁块等物体释放。
教师:看到什么了?
学生:物体都落向了地面
教师:大家猜猜他们为什么都会落向地面,而不是其它地方?
学生:地球对它有引力(重力)。
教师:我们再来做一实验:请你上来配合好吗,在他的食指上各挂一根弹簧,弹簧下系一细线,然后给他戴上眼罩。老师在一根细线下挂一苹果,一根细线用等于苹果的重力去拉细线。
教师:现在你两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到重了(感觉有力向下拉手)。
教师:取下他的眼罩。
请你观察一下,这边是老师的手用力向下拉,那边是挂了个苹果,而两边所给你的感觉却是一样的。这说明苹果通过弹簧对你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苹果送给学生),苹果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重力。
【投影:重力课题】(教师板书课题重力)
二、新课讲解
(一)重力的由来:(约2分钟)
教师: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一、重力的由来)(其实早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到启发,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而发现“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刚才,物体下落、苹果能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其实就是受到地球向下吸引的结果,物理学中把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投影:一、重力的由来——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符号:G】。(板书:由于地球吸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泡泡、物体的下落、学生体验重力等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兴趣。从现象猜测有重力到学生体验有重力,最后理论支持有重力,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6:01 | 只看该作者
牛顿第一定律
                   ——新授课(共两课时)
★整体设计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为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本节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惯性知识。第一课时由实验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引起学生思考: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再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由惯性实验引出惯性概念,再通过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认识加强对惯性的理解。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认识“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教材在编写时,将“运动和力的关系”安排在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之后,且“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压强、浮力、功和能等知识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本节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新课的引入在本节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教学时重点应放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等环节上,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惯性现象的认识和解释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环节,教师应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表述。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简单的认识,但学生的认识是经验知识,大部分是错误的,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牛顿定律时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力学知识比较抽象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牛顿定律时感到困难的另一原因。
★学法引导★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的欲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弱。牛顿第一定律比较抽象,与生活经验又不尽相符,学生只有多动手、多体验、多观察、多实验,打破原有的定式思维,才能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课堂上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想象总结出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时,多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活动形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实验1:木块静止放在实验桌上。
教师:木块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学生:静止
教师:要它运动应该怎么办?
学生:用手推动
教师:不推呢?
学生:木块不动。
教师:木块的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推力。
实验2:铁球静止放在实验桌上,用手推铁球,铁球运动,放手后铁球继续滚动。
教师:放手后运动的铁球有没有受到推力?
学生:没有。
教师:没有推力,铁球仍可以运动。
教师: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力学的核心内容,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两个实验现象引出相互矛盾的两种观点,通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产生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
1.两种观点(20分钟)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观点。(多媒体演示)
亚里士多德:要使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必须对它用力;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教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实验:将小车静止放在桌面上。
教师: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学生:静止。
教师:要它运动应该怎么办?
学生:用手推动。
教师用手推到小车,小车运动起来,放手后会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教师:推动的小车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重力、支持力、推力、摩擦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下图。

教师:放手后到停下来小车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下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23:36:08 | 只看该作者
二力平衡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注重生活实际,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入,同时较好的渗透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和“相互作用力”,展示生活现象,再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样不但充分体现的物理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点,而且还能很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目标也自然能达到了。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学习《摩擦力》之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之后,对力的平衡进行研究,包括其定义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这一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的诠释(不受力和受平衡力),也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压强和浮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力平衡或说力的平衡是分析力学问题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本节课是整个九年级的重点。
3.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还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本探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即: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三个内容: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应用。一些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中的“物体不受力”的理解,停留在死记硬背,且不能够运用该定律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言,物体“受平衡力”与物体“不受力(合力为0)”是等效的。从而加深对“力与运动”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条件,灵活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形下,通过分类的方法,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总结出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画力的示意图的能力,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对物体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及如何改变,并不清楚;同时对一些比较陌生的物体情境下的物体受力分析还很模糊。本节课培养学生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来进行受力分析,突破相关的疑点。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渐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多力平衡中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二力平衡条件;(2)根据平衡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难点:区分“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3分钟)
情景创设:(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正在匀速起吊的物体,正在匀速直线前进的汽车等)
教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画面里的物体的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保持静止状态或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他们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又能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呢?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匀速上升的物体呢?或者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小组讨论、举例。
教师从同学们举例中选出两个实例:
①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
②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请2名同学上台画出上述两例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实验证明: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
1.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约2分钟)
教师:如果物体受到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之为“平衡状态”,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约20分钟)
实验设计讨论:
(1)需要选什么器材?
(2)如何改变小车两端拉力的大小?
(3)如何改变小车两端拉力的方向?
(4)如何根据小车的状态来判断“二力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6: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