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以完成任务的目的。为了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预习学案。一份好的预习学案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二)预习案。预习案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填空题、问答题、填表题等引领学生加强字词、文学常识积累和初读课文情况下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就可以完成基础积累,集中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重点,这样既加大了课堂的针对性,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探究案。探究案要设计有思考价值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不要提问一些过于简单或无效的问题。课堂教学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抓住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及时总结规律、方法,引导学生对易混点、易错点进行科学辨析,而对于其他内容则进行大胆舍弃:不讲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就探究案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展示点评。这种做法也正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精髓,“少教”也就是精讲,“多学”也正是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学会学习。有“舍”才有“得”, 舍弃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还学生一片思考空间。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探索及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从而调动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探求的热望就会得到维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自然相应地提高了。
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以情驭景写法的理解,备课组集体讨论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
“作者描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如火,也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这些名胜景色,却选取了文中的寻常景物?”
同样是高一语文,在必修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结构严谨的体会,备课组集体讨论后,设计了如下的探究题:
“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选世界。’假如恩格斯的悼词引用了这一名话,你认为应当置于哪一个自然段中的哪一个位置?为什么?”
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中,讨论激烈,发言踊跃,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