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参与而懂得,唯前行以感恩——河南省电教馆“融课堂”项目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8:1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团队是一簇火,点燃的是激情,照亮的是前路
不曾参与你永远不会明白有这么一群前行者,技术上的大咖,教育上的牛人,在思索着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而我有幸参与,所以懂得。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被技术改变的时代,网上流传,干掉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者。

微信免费,让美滋滋收了十几年的通信和短信费的运营商们大惊失色;方便面、出租车让橙色美团搞得天翻地覆;京东和淘宝干掉了多少大型连锁超市……

因此,只有那些不拘泥于当下,而着眼于自己未来的提升和发展的人,才能走的更远。

纵向对比,我们的教育与几千年的教育形式又有多大改变?一位老师,多名学生,同一空间,统一步调,模块生产。

乔布斯曾经慨叹“20年来,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为什么对教育的影响却小得令人吃惊 ?”

如今在河南省电教馆研究部的组织引领下一群电教教研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这是一场始于春风的故事,自2019年3月项目启动、4月18日第一次网络研讨,每10天一场,时间在晚上7点左右开始。在每一天工作结束之后电教教研人通过网络,跨越阻隔聚在一起。有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家里打开电脑,有的走在路上利用流量打开手机,还有的在出差的路上在机场候机厅连上网络……

初入团队,我如小白。群里跳动的名字都是荣誉等身,成绩斐然,这是一个牛人组成的团队,相比之下我未曾有过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

第一次教研,武咏梅主任提出的“融进时代、融合技术、融汇智慧、融入理想;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融合课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评价方法。探索新时代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研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例,构建融合课例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探索一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之路。”

我明白了这个团队在乎的不是外在炫亮的名词,而是指向当前教育技术只管说技术有多炫,基础教育只关注教法的弊端。改变技术只是工具,在用的时候才想起来,电教与教研分割,各说各话,各唱各调的现象。

恰似两者相连在地下,出来地表两座山,此山相望另一山,相看不厌不相关。

电教教研团体正怀着激情与理想去探索。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技术,缺的是看见与改变
这个时代缺少的根本不是技术,尤其是教育技术,多如牛毛的技术公司提供了纷繁复杂的解决方案,从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到交互式技术,再到虚拟空间,智能物联。如果教育想用技术只有多的用不完,问题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学校的技术远远落后其他行业?如果说缺钱,那么一些民办集团、先进地区的学校其技术条件与商业领域相比也相形见绌,这中间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技术方与教育方未能有效融合。懂教育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未必真懂教育,“融合”需要教研突破传统视野,用“跨界”思维去重新思考。这在当下教育中还处于荒漠的状态——电教与基础教研分处两处。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看不见,而有些人是不愿改变。

卜彩丽教授在本次论坛上引用了马云的话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其实看不见也有两种:一是真的没有看到过;二是视而不见。

本次交流活动中一个让人动容的场景就是一位来自农村年轻教师热泪盈眶拉着武咏梅主任一再感谢的镜头。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机会,不是新乡电教馆李宾老师带着团队下去磨课、指导,就不会有这样一节能拿到省级一等奖的优质课。也许这样的课堂中利用的技术手段并不先进,但是我深深感动于武主任的坚持,坚持一节基础信息环境下的课,对于很多并不具备先进技术环境的老师来说更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作用。河南大学梁林梅教授说“现在东部因为开放先行整体发达,西部又有国家支持,中部成了教育洼地”。处于洼地,又是人口大省,发展不均衡,让更多的老师看见技术改变课堂的可能与效果,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这一刻我更深深理解了看见是多么的重要,而这场大会选择多样技术条件下的课例观摩正是让更多人“看见”技术并不遥远,改变即在眼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是高大上的技术炫耀,而是要让技术走进课堂、走进生命。因此本次大会除了专家的讲座,才有了多技术环境下的课例,以及多个分论坛从不同的角度让更多的人“看见”。

打开一扇窗让光照入,推开一扇门让心融合。电教上加了教研不是机械的简单叠加,而是关注生命的有温度的融合。

我想也正是基于实际,基于此大会才能在结束后再网络上会持续火爆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8:11:13 | 只看该作者
融合是指向学生中心的,是关注生命成长的
第一天的专题讲座里北京师范大学朱京曦教授围绕技术发展,从简单技术环境到智慧教室支持的个性课堂,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课堂变革场景。其中朱教授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讲技术要更多的给学生用,让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展示。一下子点醒了我,“技术为谁而用”是一个很少思考的问题,一直都在谈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更多的是从教法的角度去研究思考。因此我们在谈技术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考教室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期待教师通过利用更为丰富生动的技术手段来改变课堂教学。这样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始终都没有跳出教师主体的思路。只有换一个角度思考学生利用了什么技术进行了学习,才真正的突破了“教”的中心,才真的是“学”为中心。

我们思考了太多教学法来改变课堂,我们也一直说现在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将数字原住民扔在了“数字荒漠”,让他们抛去现代技术手段重回“原始时代”?技术是工具,但是工具本身会留下思维方式的烙印。从学生利用技术的角度去反观,我们是不是一直没有进步?

不让学生去探究,不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连工具也予以剥夺,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干瘪的知识传授,没有能力更谈不上生命的成长。

感谢相遇,才刚开始,更需努力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始于16年在成都遇见翻转课堂,遇到黎加厚教授、金陵老师,始于16年学校给予了智慧教育云平台。

个人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集体的温暖,平台的支持,专家的引领,伙伴的帮助。

一路走来,领导给予了信任,老师给予了支持,才有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这中间又相遇了祝智庭教授、梁林梅教授、卜彩丽教授、武咏梅主任、刘伟锋主任等,并行的生命产生交集,在交集中点醒智慧。背后还有为我们一直提供支持的科达ESWI智慧教育平台的伙伴,从宋晓军、邢沛华到研究院孙培勇、李淑珍、袁鹤磊、郭璐阳、陆南芳、李志龙,还有提供技术强大支持的黄欣宇、李振、何定波、朱超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有一直陪伴自己的家人。





如今如果说有一点成绩,我更看重的是陪伴自己一起的信息化研究会的小伙伴,这是一群凭借兴趣自愿自发走在一起的人。这个团队从无到今,坚持不易,希望有更多的成绩来源于这些伙伴,有更多的人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回首大会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自己不是独行者,而是一群人,点一簇火,燃一份情。

“融课堂”项目从春风到夏雨、金秋走到如今初冬融聚在一起,这不过是开始,前行有路,还需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