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教案《雪孩子》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教案《雪孩子》优秀教学设计

21 雪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教具
    多媒体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雪孩子善良的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看课件首页:“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
   (2)“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动画朗读):学生边看图边听配乐朗读边思考:你们见过雪孩子吗?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
   (2)看书,想想有几副图,每副图上画了什么?图文对照,练读图旁的句子,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通过课件,创设情景: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学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从而渲染了与词句相对应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了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验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然后通过再次地自由练读,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知道本课有8个自然段并配有8幅插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
   (3)想办法弄懂画横线字的读音。
   (4)学生小组交流不认识字的读音。
  3、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你学会了什么字?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课件展示知识树学习全文生字。(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4、初读课文,思考感悟
   (1)、从小组中各选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正音。
   (2)、全班齐读课文。想想说说: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白兔,结果怎样?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什么?你想对小白兔说什么?
   (3)、小白兔还会回来吗?课件展示最后一副图。(不要求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
  5、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句子识记生字:孩子,你要知道,玩火可不好。万一火烧起来,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2)、播放课件读读说说,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6、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生字表,逐个讲解写字的要点注意事项: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在学生看范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并与它相接,与“左撇”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从横收笔处下方起笔,方向与长撇一致,最后“捺”低于长撇并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0:58: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雪孩子善良的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雪孩子》,板题并读题。
   2、指课题雪孩子,问:想知道这个雪孩子是哪来的吗?引导学生去小白兔家看看。
   3、小白兔在路上放了一些词语,他想请会读的小朋友和它一起玩。(再次播放课件知识树,复习生字词语)
  二、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来到小白兔家,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插图(1),借助课件插图的直观形象,使文字叙述的雪后美丽景色变成了真实可触的东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为深刻。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并感受这美景。
    (2)这么美的景色快读给你的同桌听。
    (3)老师也想读一读这美景。
    (4)齐读,用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这美景。
  三、细读,提出问题,尝试合作解疑
    过度: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想更多的了解课文就赶快打开语文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如有问题,在书中圈画,准备提出。
   2、质疑,梳理(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2-7自然段各写了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3、指名分段朗读,思考提出的问题。
   4、研究你最感兴趣的问题?组内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精读,自读自悟,,尝试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
    1、指读2、3自然段,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
      播放课件插图(2),感受雪孩子的美丽。
    2、你喜欢雪孩子吗?小白兔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播放课件插图(3)图文对照,使学生能深刻体会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
    3、指导朗读。你能用朗读把雪孩子的可爱和小白兔的开心读出来吗?
     (1)自己读。
     (2)同桌互读。同桌读的好你夸夸他,如果有困难你帮帮他。
     (3)指名读。
     (4)引读。
  (二)读中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过渡语:多么漂亮、可爱的雪孩子,可是他却不见了,发生了什么事?
   1、自读4—7自然段,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发生了什么事。
     播放小白兔动画选段,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所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真实的感受到雪孩子是多么可爱,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达到更好地突破本文的重难点之效果
   2、指名读,边读边猜: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样想?小白兔看到雪孩子为了救自己而化了,心里怎样想?
   3、多么善良、多么勇敢的雪孩子,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高兴的语气、伤心的语气……学生各抒己见)指名朗读并评价。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齐读)
   4、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读展示,评价。
   5、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过渡语:善良、勇敢的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
   1、齐读第8自然段。展示课件演示蒸发(1),想想,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孩子会回来吗?
    (展示课件演示蒸发(2)。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指导朗读。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1)、讨论、自由读。
    (2)、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读
    (3)、展示,评价。
  五、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随着音乐美美地读全文吧。
   2、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3、课件播放想想说说: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作业
    课件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0 0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