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周前,在网上看到伊敏写得这篇名为《学生说她的课每一分每一秒都异常珍贵》的文章,初读开头,就被文章的中的理念所吸引,这是一篇值得读的好文章。
整片文章的行文线索围绕着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轴进行展现,几乎没有教师的身影。就在读者为这堂精彩的“辩论课”中各组学生独到的见解深感佩服时,作者很巧妙地采用进行一问一答的方式在无形之中纠正了读者对这节“辩论课”的认知,这是一节作文辅导课。
这节课中精彩的思维碰撞源于郑艳红老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的议论文主题——根据库克的这句话来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各自的探索、搜集资料、讨论,用各自的方式汇总本组的观点,并在课堂上懂得根据时机而非急于展现自己来提出本组的观点以及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反驳和赞同,并说出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属于“活”而不“乱”,气氛热烈,每个人都根据不同的分工能主动参与进来。
这节课上老师可有可无吗?郑老师每时每刻都聚精会神地隐匿在学生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会根据各组的发言进行简简单单一两句围绕主题的引导、建议来聚焦论点。
在课后对学生的采访中,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也承认在做准备工作时,需要自己不断地把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进行思索,非常的累,但是能在课堂中清晰地感受到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中那条压抑彼此地“线”被打破了,大家都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步调进行参与到学习中,那种因学习上的孤立无援而产生的“自卑”被转变为被集体所环绕着的“幸福感”所替代。
在学生的话语、准备工作和课上不难看出里面体现着班杜拉的自我强化理论、替代强化,斯金纳的程序性教学在生生之间的“小步子、自定步调、低错误频率、积极的反馈、及时强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学生缺失性需要是如何被满足从而迈进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展现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题外话:在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些资源的推荐,比如李玉贵老师《让同学,成为同学》,《读书》杂志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