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24 月迹》优秀PPT课件和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019年最新更新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7册)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第24课 月迹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1:50:29 | 只看该作者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29KUHOBR_xlBId0LIV52g
提取码:cln7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1:51:07 | 只看该作者
24 月迹(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点)
4.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3.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是每个人的”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逢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导入课题:
1.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板书课题:24.月迹  学生齐读课题。)

2.问题激趣: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片上的内容?也可以发挥想象说说孩子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发言。)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入学以来,我们学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在课外阅读中,同学们肯定积累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下面请同学们搜索记忆,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月亮”的诗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生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词,师评议并总结)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他们借月亮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月亮已不是原来的月亮,它是成人眼中的月亮,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展示给大家的却是小孩子眼中的月亮,那么,在小孩子眼中“月亮是个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贾平凹先生的笔触去学习他的散文《月迹》。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他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月亮图片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月亮的渴望,把学生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黑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a.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b.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③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悄悄 累累 袅袅 嫦娥 嫉妒 瓷盆
(重点指导生字“嫦”为翘舌音;“瓷”为平舌音; “嫦”为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3)学习多音字:悄(qiāo  qiǎo)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qiǎo  忧愁:悄切。悄怆。悄然落泪。忧心悄悄。
寂静无声:悄然无声。悄寂。悄静。悄声。
qiāo  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深夜静悄悄。
②读一读:
星期六晚上,小明自己在家,望着宽大的静悄(qiāo)悄的院子,小明悄(qiǎo)然落泪。
(4)学习多音字:闷(mèn  mēn)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
mèn 心烦,不舒畅,如愁闷、沉闷、郁闷、闷懑、闷闷不乐;密闭,不透气,如闷子车。
mēn 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如闷气、闷热;密闭,使不透气,如茶刚沏上,闷会儿再喝;不吭声,不声张,如他只是闷头苦干。
②读一读:
天气闷(mēn)热,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小明因为不能出去玩感到闷(mèn)闷不乐。
(5)学习多音字:屏(píng  bǐng)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píng 遮挡,如屏风、屏障、屏蔽、屏藩(“屏风”和“藩篱”,喻卫国的重臣)、屏翰(喻卫国的重臣);字画的条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为一组,如画屏、四扇屏。
bǐng 除去,排除,如屏除、屏弃、屏斥、屏退;抑止(呼吸),如屏气、屏息、屏声。
②读一读:
我躲在屏(píng)风后面屏( bǐng)息凝气,弟弟怎么也找不到我。
(6)学习多音字:累(lèi  lěi  léi)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léi连续成串,如果实累累;颓丧的样子,如累累若丧家之犬;多余,不简洁,如文字累累;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累累。
lěi 连续,重叠,堆积,如累计、累日、累积、累累、日积月累、连篇累牍;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如累进税;连及,连带,如累及、牵累、拖累。
lèi 疲乏,过劳,如劳累、累乏;使疲劳,如病刚好,别再累着。
②读一读:
树上这累累(léi)的果实,是对他长年累(lěi)月不辞劳累(lèi)的回报。
(7)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盈        形容烟气缭绕升腾;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宛转悠扬;体态柔美的样子。
踪迹        全部占满、充满
面面相觑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倏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        指很快地,忽而间。
羡慕        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嫉妒        爱慕,钦慕,因喜爱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争执        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中秋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埋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子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
(3)快速浏览课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①生读课文、圈画重点知识。
②师生交流: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童的童真、童心、童趣。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1:51: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2.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谈话导入:《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中秋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文中对月色的描写既又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分别标出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课件出示:24.月迹  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问题激趣: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片上的内容?也可以发挥想象说说孩子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发言。)
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圈画批注。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入学以来,我们学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在课外阅读中,同学们肯定积累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下面请同学们搜索记忆,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月亮”的诗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生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词,师评议并总结)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他们借月亮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月亮已不是原来的月亮,它是成人眼中的月亮,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展示给大家的却是小孩子眼中的月亮,那么,在小孩子眼中“月亮是个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贾平凹先生的笔触去学习他的散文《月迹》。
4.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
二、全班交流,品读释疑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屋中盼月(板书:屋中盼月)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写孩子们在中秋之夜盼望着月亮的出现。)
2.生读课文,边读边画,互相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1)说说自己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着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这句话的理解。(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新鲜的、不觉满足”的。)
(2)从“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一句中的“盼”和“闷”你感受到什么?(从“盼”和“闷”感受到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埋下了铺垫。)
4.教师小结: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人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我们还要她再说一个……”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5.问题交流:同学们,他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镜中看月(板书:镜中看月)
1.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1)“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这哪有美呢?加上前面的修饰词“款款”之后呢,你会把这“溜”和什么人联系起来? (“款款”不仅写出月光移动的缓慢,更有一种从容悠闲的姿态,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调皮和可爱了。)
(2)“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形态?(动态。)
(3)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成了迈着轻盈的步子的少女缓缓走来,十分优雅。你能说一个这样的句子吗?(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4)指导朗读: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师生评议,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和语气词的变化,将这月光的调皮可爱、动态变化之美,以及儿童们的惊喜、专注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课件出示: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段话主要写了穿衣镜里月亮形状的变化。)
(2)联系上文的“款款”“溜”,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拟人。“爬”把月亮拟人化了,把静止的月亮写活了。)表现了什么?(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课件出示: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1)阅读这段话,交流:伴随着月亮的变化,儿童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孩子的心情又是多么的失望。)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月亮的变化,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过程。)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4.谈话过渡:当孩子们失望时,奶奶的一句话引导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
(三)学习课文第三到二十自然段——院中望月(板书:院中望月)
1.问题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月光、桂树、月亮)
2.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月光?(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1)你从“玉玉的”“银银的”这两个词语感受到什么?(这两个叠词用得好,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叠词的运用,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充满童趣。)
方法指导:叠词的运用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叠词的表达作用: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童趣;②起强调作用。如第3自然段中使用了很多的叠词:“满满的”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的”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的”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2)除了运用叠词,作者还用了修辞方法来描写月光?(对比:通过与灯光的对比,说明了月光的亮。比喻:写出了月亮光亮洁白,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
3.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桂树?(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1)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2)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从这段话可以感受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4.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月亮?(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1)这段话的描写表现了中秋月亮的什么特点?((比平日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十分明亮,可以清晰看见里边有什么东西.)
(2)“似乎”一词可以去掉吗?(不可以,从“似乎”一词可以看出后面的内容只是人们的感觉。)
(3)从“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你能想到一个成语吗?(月明星稀)
5.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
6.当奶奶告诉孩子们一个女子住在月亮里,孩子们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7.课件出示: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1)这段话写出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变化?(羡慕、嫉妒)孩子们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心理变化?(月亮里的女子跟三妹一样漂亮,这让三妹有些“狂”,竟然狂妄地说这月亮是属于她的,无形之中伤害了男孩子的心,这让男孩子产生了嫉妒的原因。)
(2)从这种心理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孩子们对美的追求。)
(3)这种心理变化引发了怎样的争执?(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从这种争执中你了解到什么?(大家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8.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交流对奶奶话的理解,教师小结: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这里可看出这是个睿智的奶奶。
9.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
10.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11.指名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份童真童趣。
(四)学习课文第二十一到二十三自然段——河边寻月、眼瞳见月(板书:河边寻月、眼瞳见月)
1.孩子们还在哪里照到了月亮?(河边沙滩上、河水里、眼睛里)
2.对“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只要主动去追寻,就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3. 指名朗读课文课文第二十一到二十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十四自然段——沙滩议月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十四自然段。
2.“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一句是对孩子们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从句末的省略号能看出什么?(从句末的省略号可看出孩子们在寻月亮的过程中,月亮已经激起了孩子的无限遐想,照应了文中的开头。)  
3.“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一句是对孩子们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4.“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一句是对孩子们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5.理解句子“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并小结: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对美的事物,只要你去追求,就能够得到。
(六)课堂小结
1.填空小结:《月迹》一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阅读时不可忽略文题——(“月迹”)这一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文中,作者借助竹帘、(镜子)、(桂树)、葡萄叶、瓷花瓶、爷爷的锨刃儿、(小河)、(孩子的眼睛)、沙滩等事物,清晰地描绘出月亮移动的踪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研读“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河中寻月”) “眼瞳见月”“沙滩议月”等主要语段,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童心——(奇妙的想象)、(深切的感悟)、(敏锐的发现),体验作者奇特而美妙、纯真而快乐的童趣。
2.教师小结。
“月迹”巧妙跑反映出孩童对美的追寻过程,又真切地再现了孩子“盼望——惊喜——惬意——兴奋——惊奇——欢快——感悟”的心路历程;“月迹”是行文的线索,也是童趣的展示;“月迹”是灵心慧眼的天真稚嫩,更是美好纯真的渴望、追求;还是奶奶“引导——鼓励——激发”孩子寻月的高明机智的思想轨迹,可以说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正是“月迹”这一关键词语让我们体验出作者借助童趣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展现出“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孩子可贵的心灵世界”。
3.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院子里盼着月亮点出孩子盼望月亮出现的急切心情,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嫦娥,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三、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板书: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同学们对课文优美词句的理解细腻独到。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
2.写作特点。
(1)作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例如抓住动态特点进行描写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再如,抓住静态特点进行描写“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2)《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
3.仿写练习。
   月迹描写了三副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不懈追求。孩子们把月亮、天空、未来的一切都看成是属于他们的,符合儿童心理。你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试着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月亮的感受,200字左右。
五、课堂小结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愿你的心中永远有一轮美好的月亮。
六、主题延伸
1.延伸交流:古诗词中有许多咏月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2.推荐阅读。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思考: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
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包括羊、苍蝇、鸟、猫)的描写,三是对人(牵羊女孩、屋里老头以及玩耍的孩子们)的描写。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的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等,但总体上还是微观描写更多些。写出了风的这样一些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可以总括为:狂暴、肆虐。
走 月 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思考: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
2.为什么课文里反复说到:我和阿玛走月亮?
    七、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风雨》《走月亮》。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1:51:36 | 只看该作者
板书设计
屋中盼月
镜中看月    美属于每一个人,
月迹    院中望月
河边寻月    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眼瞳见月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一方面调动了同学们的生活记忆,活跃思维,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记忆追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内容,努力将画面、月亮、月景、传说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调动审美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搭建了沟通生活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桥梁。
课堂上教学中,始终坚持通过具体词语的品味,感受文章所创设的月景之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的意识。在一步步的交流中,词语丰富传神的表现力,便逐步明晰起来。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在教学中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不断提供多元的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慢慢入境入情。在充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之美基础上,不断渗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细腻的情韵,从而走进了文章的深处,走进了人物的世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阅读便不断地引向了深入。达到了寻找词语的巧妙切入,走进美妙的文学意境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主题延伸中的延伸交流环节过于简单。在深入品读课文《月迹》后,师生就“月亮的经典的诗词”这一话题展开交流,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形成语文素养。在比较思维中,学生对贾平凹的《月迹》中更具生动性、思想性和正能量的单纯美,有了更真切深入地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7: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