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堆积起来似乎成了真的“宝藏”,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应用,也不能用它来获取新的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知识脱离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拖离了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得毫无兴趣,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记忆知识。
掌握知识的规律: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知识就越容易。可是,在很多学生身上正好相反:每过一年,学习变得更为困难。真正掌握知识的意义,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是生活中的帮手。
通过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给予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去解决教育中的困惑。
使知识来源于生活,问题的答案由孩子自己发现总结。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的脑力劳动占首位的不应该是背诵,而是借助生活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培养孩子很好的思考习惯,也能让孩子把已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科学中《体积变化之谜》中讲到重要知识点:物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学生往往容易记混淆“热缩冷胀”,此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现:夏天,车胎打气太饱会爆胎,里面的气体遇热膨胀。让生活经验帮助记忆知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找出知识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比如在上《光合作用》这一课中,应当使学生弄懂植物的绿色叶子里发生这什么变化。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的被思考被理解的东西。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就要求设计的问题时,从学生原来已经获取的全部知识储备里,挑选出回答这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也要做出合理的知识补充。利用“监督点”查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查明学生有些地方没懂时,不从头在讲,在“监督点”上寻找“疑问点”,找到以后,在提出问题,以便学生自己抓住断掉的思路,使他们想起那些妨碍理解新教材的东西。
利用已有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串联起所学知识,是知识的再利用,也是一次只是梳理的过程,可以更好的起到识记作用,也能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