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默课文PK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我觉得教育者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上,我们希望学生是倾听消化还是质疑碰撞?
以前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就不喜欢一板一眼的那种老师,字词句段,文学常识,课后习题……无论现代文古文还是诗歌,熟悉的流程,扎实的步骤,美则美矣没有创新。
之前经常在语文课上走神的人今天走上了讲台,每每浮现心头的都是一句话,照本宣科谁不会,老生常谈无意义。
所以我寄希望于这些00后,基础知识不必再浪费课堂时间掰开揉碎了,这些东西课下就应该自行预习解决了。解惑之上是授业,授业之上是传道。
大道至简-----何谓师道?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道”,道理,道路,道德,道义。我说我认为是理论,思想,精神,信仰。
“亲其师,信其道”。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就是老师希望有人可以继承他的衣钵,发扬他的思想,传播他的理论和精神,最后自成一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形成一代人的信仰……
而《劝学》呢,洋洋洒洒大谈什么学习的意义啊作用啊态度啊,有没有人跳出这个窠臼扪心自问一句-----为什么学习要人规劝呢?
一言以蔽之,学习,学会并习得,这本身就是很枯燥很无趣很累的一件事。
长篇大论,层层推进,反复对比论证,无他,唯劝君入瓮洗脑而已。你听过谁劝人打游戏,玩手机,威逼利诱劝人要吃饭,要睡觉的?那就是人的本能(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根本不用劝好嘛?
So……我的课堂,主导思想只有一个,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拿出来讨论啊。说不过我的就是怂包,提不出问题的就是笨蛋:(
来吧,PK一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嘛,一周两个早读,要求学生背默的课文段落,我自己现在黑板上洋洋洒洒默写一遍。亲们,还能找什么借口说不会背呢?
(二)文本解读PK
《过秦论》处理文本的时候,重点讲了“及至始皇”和“始皇既没”两段,突出“陈胜如此之微”与“始皇之心不可一世”对比,完善了“陈胜吴广义军≤秦朝≤秦国≤九国之师”的力量对比不等式,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进而把课文一分为二暨强秦漫漫崛起之路(攻势)和亡秦顷刻灰飞烟灭之谜(守势),抛出七个问题:
1. 秦灭六国的顺序具有必然性吗?(补充“三家分晋”史实)
2. 合纵连横策略的实质和实施,几次合纵之战收效如何?
(重点是韩赵魏三国与秦的争斗和秦楚齐的大国策略)
3. 始皇帝后继无人之谜?
4. 陈胜吴广仅凭“天下云集响应”就能推翻强秦吗?秦朝百万雄师去向成谜?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项羽如何在巨鹿之战中一举奠定胜局?
6. “过秦论”只是“仁义不施”就一语断尽,怎样正确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7. 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和文章的局限性有哪些?
《过秦论》作为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原因之一是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而我们的解读就在秦由盛而衰的铺陈叙事里发动同学们“摧枯拉朽”的争辩中,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对比研读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体会对于同一场历史事件两作者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的妙处。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第二单元的“唐诗鉴赏”就需要小组合作研讨了。当我把厚厚的一沓唐代五大著名诗人(李商隐、王维、白居易、杜甫、李白)资料分发下去,旋即布置了“诗歌单元解读任务”,任选其一分小组讲解,“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试问谁才是全唐第一?我们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