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68|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八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国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八册》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课 题:第八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2/2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班级情况分析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1、学习习惯和兴趣 :
总体说来,学生基础能力发展比较均衡,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了解容量的意义及其常用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问题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交流;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2、数学思考方面
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在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测量、估计、作图、计算、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测量液体多少、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和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并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三、后进生名单及补差措施
刁梦颖、于静雯、杨阳等
补差措施:
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3、认真做好补差工作。加强学生的数感、提高算法多样化。
4、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5、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关心与支持。
四、研究专题及实施步骤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学校专题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五、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至二周        (一)《乘法》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7        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
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至四周        (二)
《升和毫升》
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6        1、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 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升和毫升间的进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2、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3、重视估计容量多少,发展空间观念

四至五








        (三)
《三角形》








        7        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3、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
4、亲身感知并认识等腰
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至六周

        (四)
《混合运算》
教学整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7        1、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已有认识学习运算顺序
2、适当安排比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周

        (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相应的图形及各部分名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重视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七至八周

        (六)《找规律》
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考        3        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找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表示找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
八至九周

        (七)

《运算律》
教学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简便运算        6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2、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的简便算法
3、安排有效练习提高学生合理计算的能力
4、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落实知识的综合应用
九至十周

        (八)
《对称、平移和旋转》        5        1、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和确定对称轴,学习画对称轴
2、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会平移简单图形的方法
3、联系现实情景体验旋转和学会把方格纸上图形旋转90°
4、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十至十三周

        (九)
《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素数和合数。        14        1、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十三至十四周

        (十)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4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积、商变化规律的过程
2、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发展学生学习水平
3、注意应用规律,加深有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十四至十五周

        (十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让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图形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方法
3、在应用策略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
十五至十六周

        (十二)
《统计》
教学折线统计图        6        1、选择适当题材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2、联系问题的需要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重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和统计能力
十六至十七周

        (十三)
《用字母表示数》        6        1、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字母表示数
2、突出数学化过程,发展符号感
3、注意字母式子的简单运算
十七至十九周

        (十四)
整理与复习        6       





课 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2/2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
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全班交流:
(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3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2/2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
34×321    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2/26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 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第5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 第2、4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完成“想想做做”6、7、9、10题
第6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第7题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
提问: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第9题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提问: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
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3 练习一--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2/27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4、5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253         67×465          54×176
46×342         87×465          28×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3 练习一-第二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2/2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20×500       25×100       210×4        32×30
3×120        10×4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40×800       40×200
13×300       200×70       60×900       100×50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
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比较第3组题。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20       250×16       48×125
2、完成练习一的8、9、11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1升”的实际意义。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升。在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挂图、水杯、水壶、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学生收集的饮料瓶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3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4、“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容量和升-第二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2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出示课题: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  1/2升,1/4升, 3/4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想想做做”第1题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布置完成)
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毫升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其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第4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第2、5题
课后完成,下节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五、课堂小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二(1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4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第1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第2题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第4题
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计容量
练习二第5题
出示第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第6题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计量液体的器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业:练习二第7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实践活动:美妙的“杯琴”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先通过敲敲听听,让学生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7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量杯
教学过程:
一、敲听
1.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你发现了什么?
3.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小组试一试。
二、量量填填
1.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这些不同的音呢?
2.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
音Do :
水的毫升数:
3.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7
三、编编唱唱
1.试着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敲出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
2.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唱一唱
3.交流,试唱。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简单介绍几种乐器,笙 编钟 排箫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吗?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1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
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       行     
       6、5、4       行
      10、6、4      不行
      10、5、4      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1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高的概念,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难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
小三角形、小棒、图片、吸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个三角形,指明说出它的边、角和顶点。
口答:下面两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3厘米            3厘米               7厘米
4厘米             3厘米             6厘米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图,要求:
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学生测量后,指明说说测量高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
2、学生取出一张三角形图片按要求由指定顶点向对边练习画高。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经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还能画出其他边上的高吗?怎样画?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画好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1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初步感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难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中的6个三角形,提出要求:你能说出下面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了解学生填的结果。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强调让学生“任意画”。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较,得出所画三角形的类型。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理由。
第3—5题
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
学生根据要求动手操作
全班交流,说出思考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画。
全班交流,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线段必定是三角形某条底边上的高。
第7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画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把不同的画法都展示出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第二课时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1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复习。
出示一组三角形,指名说三角形分哪几类?图中的三角形分别属于哪一种三角形?
二、学习新课。
1、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
出示三角尺中的一个,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
提问: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三角尺,算出他们三个角一共多少度?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师小结:三角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是不是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任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再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全班交流: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利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3、完成“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计算,再用量角器量,最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
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教师说明:即使结果不完全一样,是因为测量的结果存在误差,我们还是以计算的结果为准。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想比较。
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指的是哪三个角。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第3题
通过操作、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会变化的。
第4、5、6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    备课时间:2008/3/1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在实际的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具体要求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难点: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例题中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0: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