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随笔 相信直觉和灵感,相信鸡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21:2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不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生活,我们根本感受不到每个人近乎神奇的超能力——所有人都惊人的,精准的奔跑在自己唯一正确的路上。

清晨,当我们习惯性的从被窝中爬出,匆匆刷牙、吃饭,开车去上班时,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它的合理性,我们只是冥冥之中去做我们认为该做或者必须要做的事情。

紧接着,我们开车上路,当车子高速行驶在高架桥上时。我们从来没有陷入和屈服于恐惧:我们的左边有车,右边也有车,它们距离我们的车不足两米。前面又车,后面也有车,平均的车距也就在七八米之间。更令人惊悚的是,我们的车速表上显示,平均的速度在60公里每小时之上。这些与我们相伴而行的车的司机之中,有年龄大的,也有年龄小的,有善于左突右闯的老司机,也有在自己的后窗上贴着“新手上路”标志的。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下口或者上口。不时有伴行者突然打方向离我们而去。当然,也会有新的伴行者突然就闯进来。偶尔还会有骑着电动车误入高架的人与我们相伴。神奇的是,我们居然还可以在驾驶室里,选自己喜欢的音乐,啃自己没来得及吃完的面包,甚至接那个贸然打进来的逼债般追问我们工作进度的电话。天可怜见,此时此刻,前面的车,后面的车,左面的车,右面的车,这些与我们伴行的车中的司机,鬼才知道他们在开车的同时正做着什么。

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上班路上。偶尔,还会因为多睡了三五分,疯狂的在路上将这点儿时间赶出来。这样的我们,居然活得好好的。而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安逸,丝毫也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和神奇。

此时此刻,不拘是万能的上帝,还是尚未来得及进化到我们这种程度的生物,都会惊诧于这种状态。就像我们对即将上线的无人驾驶技术的惊诧一样。唯独我们对之习以为常、泰然自若。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智能和他人的智能习以为常,如果不是这些智能的神奇,分分钟钟我们都有可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死于非命。只有当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身边的每一个人时,才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如同车流中的一辆车,奇迹般的走在他唯一正确的路上。向左一两米,向右一两米,向前七八米,或者忽然愣一秒钟的神儿,飞来横祸就会不期来临。

永远不要羡慕别人,他只是走在自己唯一正确的路上而已。也永远不要瞧不起自己,我们还活着——表明我们也走在自己唯一正确的路上。许多事情,真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我们之所以没有事故,没有相撞,没有仓促离开这个世界,恰是因为我们经由人类进化发展而来的智能正引导我们走在自己唯一正确的路上。羡慕别人的路,只能让我们开不好自己的车。

爱因斯坦有篇小文章,题目就叫——《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知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科学是为科学而存在的,就像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一样,它既不从事自我表白,也不从事荒谬的证明。”为了说明人类智能的局限性,爱因斯坦还说:“我看图画,可是我的想象力不能描述它的创作者的外貌。我看表,可是我也不能想象创造它们的钟表匠的外貌是怎样的。人类理智不能接受四维,他怎么能理解上帝呢?对上帝来说,一千年和一千维都呈现为一。”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不应该为人类世界的微光所照亮的有限空间感到悲哀,尽管这些微光只能让我们对眼巴前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判断。事实上,所有试图像上帝一样洞悉整个宇宙,然后再回到现实经营乱纷纷的生活的努力都是枉然。特别是如果我们因而放弃了在人类微光照亮空间内的精准努力和在直觉和灵感指引下本可不遗余力的前行,那实在是辜负了人之为人的天赋。

为此,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敬重那些说不清、且并不去阔谈自己长远前程,却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遗余力积极前行的人。是他们凭借人类有限微光的照耀,一点点掘进出更多的领域和范围,让整个人类享受到更大范围的光明。

这些人只是信奉如下信条: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

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得到希望。

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不要灰心,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9: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