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9-2-25 00:05:41
|
只看该作者
二、景美情深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及教学策略
景美情深类课文主要指部分古诗词和抒情散文。这类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既描写景物优美,又在景中(或事中)寄情。比如,散文《荷花》、《黄山奇石》、《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桂林山水》等;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等,作者是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受家乡的强烈情感,以及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等美好的思想境界。下面对这类古诗词和抒情散文的教学分别作些探讨。
一是景美情深类古诗词教学。这类古诗词涉及的主题可谓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青山(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牧的《山行》等)、碧水(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蓝天(如李商隐的《霜月》、杜牧的《长安秋望》等)、绿树(如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鲜花(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和四季,其中包括“春之声”(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王勃的《登城春望》等)、“夏之韵”(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的《临湖亭》等)、“秋之色”(如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冬之语”(如柳宗元的《江雪》等)。教学这类古诗词一般可按照“情境引入,作好铺垫→初读感知,解析词句→美读体会,想象意境→诵读积累,适当拓展”等基本模式(环节)来实施。
【课例感悟】对以“景与物”为主题的古诗词教学,在根据年段、学生认知特点和古诗词涉及内容适当作点背景介绍之后,要采用多种方法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在诗中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鲜花……倾听小鸟歌唱、溪水流淌……;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想象自然、欣赏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同时教师还可以辅之以“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朗诵赛”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内容理解,奠定学生人文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对以“四季”为主题的古诗词教学,要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让学生从诗中充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春听鸟声、夏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在诵读、想象、体会中走过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向往。
二是景美情深类散文的教学。这类课文在实验教科书中,不仅数量较多、文质优美(有的描写奔流不息的江河,有的展现连绵起伏的丘陵,有的突出直插蓝天的雪峰,有的描绘辽远广阔的草原……其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其情真挚强烈、感人脏腑),而且教科书在编排上也很有规律,大多体现了时令特点,很多编排在上册(秋季)和下册(春季)的第一组。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为例,在上册第一组编排有《秋天的图画》、下册第一组编排有《找春天》《笋芽儿》等。这些课文鲜明的时令特点,本身就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受、欣赏不同季节的美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教学这类散文一般可参照“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情导读,调动情感→图文结合,美读感悟→诵读积累,实践运用”等基本模式(环节)来实施。
【课例感悟】二年级下册第1组第1课《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青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结合时令(季节),可以采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春天或用课件展示春天美景的方法,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可采用教师激情导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升华情感,并在“画春天”、“写春天”等活动中得到迁移运用、加深巩固。
三、蕴含哲理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及教学策略
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寓言、文言文、童话、成语故事和部分哲理性古诗词、散文等。其共同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事喻理。因此,教好这类课文,既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根基、启迪学生智慧,并向他们植入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更有利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下面对这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分别作些探讨。
一是托物言志类课文的教学。这类课文在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编排也较多,如哲理古诗《竹石》、《石灰吟》等,表面看是写物,实际是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还有散文《白杨》,作者是借白杨,来热情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学这类课文一般可采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重点感悟→思议,所言之志→总结,深化认识。”等基本模式(环节)来实施。
【课例感悟】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3课《白杨》,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语言,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蕴含的深意,即在引导学生读、悟、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这样教学,就体现了课文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自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以事喻理类课文的教学。这类课文在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编排有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胸有成竹》、《惊弓之鸟》等;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童话《狮子和鹿》、《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教学时一般可采用“初读,了解故事→设问,研读重点→探讨,所喻之理;拓展,联系实际”等基本模式(环节)来实施。其中的关键是,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伸延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因此,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事中之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
|